202006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4集
繪圖/黃逸樵
安隱快樂,
寂靜妙常。
世事永息,
攀緣心斷。
我們的心,是否時刻分秒都是安穩、快樂的呢?難啊!外面的大環境,要讓人安穩實在很不容易。
「安隱快樂,寂靜妙常」,人間要能得到「安隱快樂,寂靜妙常」豈是容易的?要如何做到「世事永息,攀緣心斷」?我們平時就要知福,但世間繁雜的事情很多,這是美中不足。我們若能與世無爭、與事無爭、與人無爭,世俗事永息,就輕安快樂了。
偏偏我們生在人間,佛陀教育我們要入人群中去緣苦眾生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。因為世間苦難偏多,我們不忍心,一時不慎就入人群攀緣。「你為何這麼辛苦?還有誰可以照顧你?」即便有,但彼此斷了緣,我們就要趕快幫忙找出他的親人,去輔導他:「長輩要照顧,要常常來關心他。」若還找不到,既然發現這個個案,這群菩薩就會去照顧他,時時去關心,還要提供物資,讓他可以安穩生活。這是攀緣嗎?即便不認識,我們也不願就此轉頭離去,還要幫他找出張三、李四來照顧他,我們同樣不斷地要去關心他們。
我們是用菩薩心攀緣,只為他擔憂,就沒有煩惱。煩惱是欲念得失;若沒有欲念,沒有得失,也就沒有煩惱。我們是為眾生而付出,能夠盡一己的力量,發現了就趕快去幫助他們,這是一種清淨的愛,沒有攀緣的煩惱。可見菩薩情與世俗的情是不同的,菩薩的心付出無所求,無得也無失;若有所求,就會有得失心而擔憂。
前面經文,很簡單地描述〈藥王菩薩品〉的境界。「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,七十二恆河沙大聲聞眾,佛壽四萬二千劫,菩薩壽命亦等」。概括一句話說,就是無量數的大聲聞眾。佛成佛以來,累生世修行結眾生緣,接引的聲聞,就已經無法計算了。
佛壽,就有四萬二千劫。「菩薩壽命亦等」,不是人多而已,菩薩的壽命也一樣很長。那麼多的菩薩,那麼長的壽命,就是這方國土的境界。
那方國土多麼乾淨啊!沒有女人,就沒有色情欲念,全都是大丈夫相。沒有色情欲念,自然心都很清淨。心清淨,不會造惡;沒有造惡,就没有地獄、餓鬼,也沒有畜生。如果人人沒有欲念就沒有煩惱,哪有阿修羅呢?當然就沒有了。可見,那方國土很平淨,就像伸出來的手掌一樣平坦,就是那方國土的境界。
「琉璃所成」,用琉璃成就起來的國家。佛陀所描述的「琉璃所成」,是形容佛國像琉璃世界一樣空靈澄淨。樹是「寶樹莊嚴」,樹影照在玻璃上,玻璃的光反射上來,很亮很美很虛幻,好像幻化的世界一樣,這是理想中的世界。
總而言之,人生要像這樣的境界不是不可能。街道一整排過去,整齊得像箭一樣直,很有次序,每間房子也都很莊嚴。接著又再描述佛的國土境界,那種莊嚴之美。
總而言之,說法處有這樣一座臺,環境很美啊!這環境就在我們的心。心香若點燃了,自然人心整齊,世界就莊嚴了,沒有三惡道。我們要很用正心思惟這個法,心中有法,分寸無不都是法香,這叫做「薰法香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