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3集
繪圖/黃逸樵
悲智是佛菩薩必備二種德性,
稱謂悲智雙運,自利利他並行。
智是上求菩提,自利;
悲是下化眾生,利他。
菩薩道離不開悲與智。「眾生苦啊!」看到眾生苦難偏多,慈悲就油然而生。佛陀的教育即是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。緣,就是緣著慈、悲、喜、捨,這是菩薩與眾生的緣。眾生有困難,我們一定要趕快關心、付出,這就是菩薩所接受的教育,用在人間苦難眾生群中。悲智是菩薩的本分,是佛陀所付囑、教育,我們要傳承,叫做「悲智是佛菩薩必備二種德性」。
佛陀滅度之前就一直思考,將來交代給誰?最後這本分事付託給什麼人?誰能負起責任面對天下眾生?有志學佛的人一定要不斷教育傳承菩薩道。因為天下苦難眾生不斷延伸擴大,眾生迷茫,造業偏多。人口愈增加,所帶來的迷茫、帶業而來的煩惱濁氣以及世間異常,使受苦的眾生愈來愈多。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中,菩薩的責任更廣闊,要承擔的事情更多。
常常說,菩薩在人間要廣招生!佛陀在〈法師品〉就很明顯地開始人間菩薩大招生,何況在這個時代,時時日日都勸菩薩要多發心,勸有意學佛的人要學習佛陀的德性、菩薩的心。佛陀告訴我們,人人與佛同等,也都本具佛性。佛再三交代,要行六度。在人間的眾生,有千千萬萬的根機很難教化,菩薩要發心,眾生是什麼根機,菩薩就要應機付出,所以菩薩學六度,還要學萬行。「六度萬行」,就是菩薩所成就的智慧與慈悲。慈悲、智慧,就是佛與菩薩必備的兩種德性。
本具佛性,就是我們內住的佛性,我們還要再向外付出「德」性。每一尊佛成佛前,必定要先關懷天下眾生。他所教的菩薩法,就是先關懷天下人。在人間滾滾紅塵複雜的人群中,要保持清淨的本性不受境轉。可見人間就是菩薩的道場,菩薩要藉人間法來自我錘煉,預備成佛。這就是菩薩來人間的使命和目的。因為利他即是利己,自發心,就是立弘誓願;接受佛陀的教育,一定要如願去付出,且要具備佛菩薩悲智二種德性。在人群中歷練過,而不受污染,才堪得「稱謂悲智雙運」。
菩薩在人群中付出,這是自利;在人群中利他,其實是自我歷練。所以,「自利利他並行」,是為自己而來修行,也可以說入人群去教化、救苦救難一切眾生。這就要用智慧,悲智雙運在人間。
「智是上求菩提,自利」。佛道很深奧,菩薩還在學位中,還在追求,還在求佛道。我們要如何展現菩薩在人間修行?要時時願意付出。外面很熱,這很熱的氣候,誰要去?那就是願意付出的人去。每尊佛都不怕辛苦,生生世世來來回回、進進出出,不論是什麼環境,捨我其誰呢?這也叫做菩薩。別人做不到,我們去達成,這就是「自利」。
「悲是下化眾生,利他」。眾生有苦、有危急、有困難了,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啊!我們怎堪忍得住呢?怎麼還坐得住啊?趕快去幫助他、扶他一下,幫助他減輕苦痛,能夠恢復健康。這就是發揮「人傷我痛」這念心,不忍眾生受苦難。眾生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;我們的困難還未消除,如何想到利益自己呢?所以我們必定要以眾生的困難為先,為他改善環境,讓他生活安全,這就是菩薩來人世間的大願。所以,悲是下化眾生,利他之行。
「智是上求菩提,自利」。我們還有不足,還要不斷向上求法,好像很口渴,求水來喝一樣;就像肚子很餓,吃飽一餐。這就是以智慧求來自利。至於悲,就是趕快付出。眾生需要,我們要盡一切去付出。這就是「自利利他並行」,要行菩薩道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