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願入生死 廣學萬行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2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從生老病,怖畏生死,
願斷煩惱,持小乘法;
佛教正法,入菩薩道,
願入生死,廣學萬行。

我們聞法,從「從生老病」中要更能深入了解佛法。第一要覺悟「苦」,苦在哪裡?人有知覺,要從生、死之間的老、病來說。人生的過程,即便安全過一世,老來不免體弱、氣衰,就會罹病;多數人都是這樣經歷過來的,這也是苦。

到這時候,「怖畏生死」,一旦老來,自然法則最後難免要過「死」關;既生來人間,就會走到死的終點。通徹道理的人,只要生來人間很清楚、明白,生命的價值就是為人群而付出,隨著時間的進程,自然法則,老來的彼端就是死。

死,是很自然的過程,沒有什麼怖畏和擔憂,這讓我們的心很輕安。更不必畏懼害怕,把握白天該忙的時候,忙得很有意義。到了晚上,今天所作皆辦,心安理得,理得心安,躺下來就睡了。

從每一天短暫的生死,到過去、過去生,現在、現在生,未來、未來生,同樣叫做「短暫生死」。我們若用長的時間來說過去生,用短的時間說昨天,再更短一點,或者前一個鐘頭、前一秒鐘,這時間可長、可短;但是不論長、短,當下此刻,我們的心念要照顧好,說對話、做對事,一秒鐘是好秒。

長與短的道理都一樣。我們把握此刻活得好、做得好,就不會怖畏生死;生死,只不過是昨天、今天而已。所以,昨天的事情做好,今天輕安自在,又繼續進行今天該做的事情,生死也不過如此。倘若我們可以照顧好每一個時刻,不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最重要的是把握現在。

「願斷煩惱」,人生不得自在,就因為我們煩惱多啊。僅僅靠著知識、常識,你爭我鬥,卻在短暫的人生爭奪,只知道人事。只是要爭一個小聰明,就失去大智慧了。所以,受持佛法,我們若只是獨善其身,就叫做小乘法。「願斷煩惱,持小乘法」,只為了自己要斷煩惱,只顧自己的平安,這叫做小乘,也是私我。修行若只知顧自己,這佛法就不是真實法。所以,我們要為大眾修學佛法。

佛陀是為眾生修行;看到眾生苦難偏多,看到眾生老病死苦,這種生命的矛盾,他決定要去探求生命的道理與意義。修行的結果,也是為眾生而覺悟、說法,這叫做佛。

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教菩薩法這條路,我們要學的也是以此為方向。所以,「佛教正法,入菩薩道,願入生死,廣學萬行」。我們不必逃避,既來生,就不必怕;自然法則,最後一樣會死,也就不必害怕。

我們要不斷發願,「願入生死」,不是這輩子,「做人這麼辛苦,我要修行;來生不要再當人了。」我們若有修行,很自然「願入生死」,因為我們發願要當菩薩。當菩薩就要在人間,離開人間沒有菩薩可修。

「廣學萬行」,如果都完成了,我們有學佛法,自然來生還是住在人間,有幸遇佛法,再深造。我們這輩子若能清楚了解法,下輩子聽到法,「啊!了解了,原來佛法是這樣!」每部經拿起來看,喜歡《法華經》;下輩子看到《法華經》,自然心生法喜。讀、誦、看,這一讀就明白其中道理;這就是過去生曾經與這部經有過接觸,所以你會覺得很熟、很歡喜,這叫做「廣學萬行」。

短暫的人生,壽命不會很長,這也是自然法則;我們來到這輩子,就要趕快「廣學萬行」。我們行在菩薩道上,四無量心、六波羅密都要了解、做得到;唯有「廣學萬行」,才能入菩薩道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