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有身皆苦 了達無求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17 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1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萬有皆空,無所希冀,
三界久居,猶如火宅。
有身皆苦,誰得所安?
若了達者,息念無求。

看病功德為第一。
若佛子見有病人,
受疾疫病毒感染,
為弟子心存敬憫,
應供養如佛無異。
於八福田中,看病功德為第一福田。

人生苦難偏多,生命又是多長啊?看透人生,其實苦事偏多,苦不堪言。「有身皆苦」;病,要說哪裡病?就是「身」。現在大家擔心的是身體受疾病感染。明明知道有(新冠)瘟疫災難,唯一要虔誠地祈求平安。要如何才能夠平安?提高人人的衛生觀念。保持距離,若太靠近,就要戴上口罩。預防自己、保護別人,這是守規矩。

佛陀一直告訴我們「觀身不淨」。昨天看到辛巴威,朱居士(朱金財,法號濟昉)發揮愛心,慢慢地為一大群孩子理髮,孩子的頭一個個理乾淨了,卻是周圍白茫茫,剪刀平理過去,頭髮掉下來了,乾癬隨之飛揚。很不乾淨啊!

所以「有身皆苦」,一來不乾淨的苦,再來隨著時日而過,老、病苦、死苦啊!這種人生無常,僅僅這副身體就很難處理了。

最近的疫情擋不住;無形的時間也是擋不住。「有身皆苦,誰得所安?」隨著時間過日子,我們不去注意它,也注意不了,就時日已過了。「誰得所安?」雖然現在感覺平安,但是誰又能知道下一刻呢?是否會讓病菌趁隙入侵,都不得而知,故說「誰得所安?」

「若了達者」,常說利用生命,生命價值在哪裡呢?在做事,做有益人生的事。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因緣,就是要讓人間了解道理。「若了達者,息念無求」。道理了解了,我們要付出生命的價值,自然「息念無求」,問心無愧,沒有煩惱。

佛陀告訴我們,「看病功德為第一」。不論是醫師、護師,照顧病人者,他站在病人的第一線,他發心立願要救人。治療病人的疾病,做出正確的診斷,還要懂得對症下藥。這是學醫的價值,治療病人,就是功德。

「若佛子見有病人,受疾疫病毒感染,為弟子心存敬憫。」有病真的很辛苦,「為佛弟子心存敬憫」。我們不只不排斥他,還要尊重他,要發出敬愛、疼惜他,「應供養如佛無異」。他若缺藥、缺營養,我們要趕快供給;若貧困人有病痛,我們要趕快施醫、施藥。將這個病人當成佛,來為他們清洗,這樣就與供養佛的功德一樣,「於八福田中,看病功德為第一福田。」

「佛陀入世」,「為一大事因緣」,就是要告訴大家:「見老病死苦,生命實無常」啊!生、老、病、死四苦;愛別離,很愛的人,總歸是要分開,這種分開是人間痛苦的事情。是生離呢?為了生活非離開不可;或者是死別,非離開不可。這種生離死別,與生、老、病、死這四大苦,很苦!

這些法,在「靜思」而言,就是「法髓」。人間的疾苦,我們要親身去行菩薩道,這就是精神,也是「法脈」,「靜思法脈」的精髓在這裡。所以「靜思法髓」要說的道理就是「妙蓮華經」。不只是大家平常在說的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」而已。

現在就要進入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了。「眾生、見、無明、煩惱、命濁,五濁紛擾,受苦集滅道」五濁惡世的紛擾,真的是苦不堪啊!我們受「苦」,要了解是從「集」來人間種種的煩惱無明、欲念,我們知道了,要趕快「滅」。只有一項,要行在「道」上,鋪路、行道。

藥王這一尊菩薩,他過去是修多少的苦行,直到現在再投入人間為苦難眾生治病,到底走過那段苦行到現在,是怎樣的因緣?

「言藥王,有人所難行眾多苦行,」難行,人所難為之行。言藥王菩薩,他所走過的路是別人所無法忍,他忍過來了;別人無法可走,他也走過來了。苦行:刻苦己身之行也。藥王菩薩要成就之前,就是刻苦自己,身體去做很辛苦的事情。

總而言之,大家要知道人間疾苦。我們若不了解苦的根源,活得會更辛苦,所以大家要了解、清楚「苦」,就是自然法則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