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》善知藥性 遍治眾病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10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是眾生安忍於十惡三毒煩惱,
諸佛為一大事生世度化眾生。

昔閻浮提摩醯斯那王時,夫人生一子,諸病人觸之即癒,故字曰人藥。如是千歲中治病,後命終,碎其屍骨塗身則瘥。人藥王子即今之釋迦牟尼佛是。

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一開始即提到「是眾生」,生在娑婆世界的我們,就要安忍於「十惡三毒煩惱」;娑婆世界的生態就有十惡,還有三毒煩惱。

十惡,也就是身三、口四、意三:心的三是貪、瞋、癡;身的三是殺、盜、淫;口的四,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、惡口,合起來叫做「十惡」。生在世間,我們身體的五官,只要眼睛看得到的就有十善惡業。

最重要的,有福的人修行,要將十惡轉成十善業,就得仰賴學佛因緣以了解佛法。才能轉口四惡為善,轉妄言為誠實語,轉兩舌為信實,轉惡口為口說好話、並勸人為善。

十惡若將它轉過來,口四惡就成四善了,要轉它,哪有什麼困難呢?不過,也是有一點困難。一般人都說:「惡從口出,病從口入」。是啊!心若沒有調好,一念偏差,口四惡起。所以,人人的心都要調適好。

這是我們眾生所處的娑婆世界。這個娑婆世界,佛陀一言而敝之:「苦啊!」苦之後「集」,就是佛陀解釋苦的原因。法,從「苦」一句話,開始「集」,佛陀一直將這個「集」牽出來。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度萬行,一直連續下去。「四諦法」,苦的因由「集」形成。若要斷除世間苦、脫離苦海萬重波,我們就要修行。知道苦是從集來;要如何「滅」?就要求於「道」,就要修行於道。

所以,安忍在「十惡三毒煩惱」,知道名相在苦中,就是「集」來的。「集」在「十惡三毒煩惱」。我們集來這些東西若又造作下去,十惡已經算不完、纏不開了,何況再加上三毒。「三毒」若再加上「十惡」,這個大惡已經無法自我救拔,必得等待有人有因緣可以救拔。

「諸佛為一大事生世度化眾生」。眾生這麼劣根,很難教。但是佛陀慈悲,不肯放棄任何一位;所以只要眾生還沉迷不醒,佛陀就永遠都在娑婆世界,誓願在這最剛強的娑婆世界教化眾生。佛陀既發這樣的大願;我們就要很用心,趕快努力發大心,為自己斷苦根,才能夠儘快從「十惡三毒煩惱」的堪忍世界解脫。

如何才能脫離呢?就要回歸再精進修行,修十善轉十惡。所以,修行要從十善開始,斷十惡,去除一切煩惱,方能離開娑婆世界。既在娑婆世界,就有種種娑婆世界的苦,就是這個世界的毛病,才有這樣一則故事。我們就要進入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,必得知道其中的故事。

前面的〈囑累品〉過了之後,那個場合還未解散。在那當中,有一位宿王華菩薩再問世尊。「世尊啊!藥王菩薩云何遊化於娑婆世界?」

我們開始要了解,這藥王菩薩過去是如何修行,一直到現在。若不是過去修過苦行,行過很多的善因緣,絕對無法啟發現在成為藥王菩薩。這都需要前因。現在接下去要說的法,就是說這些。

宿王華菩薩這樣問佛陀:「這位藥王菩薩,他將來要在人間如何為人治病?眾生有苦,要如何利益眾生?菩薩到底在哪裡遊化?」這是宿王華菩薩問釋迦牟尼佛的問題。不是宿王華菩薩不知道,他是要請佛口說出來,讓大家知道藥王菩薩過去如何修行,請佛陀開口介紹藥王菩薩的過去往事。

在《楞嚴經》印證這一位叫做藥王,佛陀為他封號,印證他的名,叫做「藥王」。這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現在才要開始,大家要用心記得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