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9集
繪圖/黃逸樵
生生世世為家奴,
何時能脫離悲苦?
娑婆是眾生堪忍,
因此界眾生迷惘,
此界眾生濁氣重,
充滿貪瞋痴雜惡。
前面〈囑累品〉已經完成了,接下來就是〈藥王菩薩本事品〉。人生面對病,是最辛苦的事情。佛陀說人生八大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苦,怨憎會等苦,很多的苦,都是這個身體與感觸中所感受的苦。常常說,人生苦無邊際,到底苦在哪裡?
「貪瞋痴雜惡」,這個雜惡成為眾生的病毒,貪、瞋、癡惹來人間的緊張、辛苦。為什麼叫做「生生世世為家奴」呢?到底會出生在哪個家庭?不論這個家庭的生態如何,總是註定隨這個家庭的環境成長,是幸或不幸都由不得自己。
「生生世世為家奴」,為了家庭要去外面工作。倘若不甘願,除了心埋怨為家奴之外,感嘆「何時能脫離悲苦」,一直想:什麼時候才能夠離開貧苦的家境,無奈的人生?
在娑婆世界,不論有錢、沒錢,都要堪得忍耐;因為有錢患失,沒錢患得。沒錢的,辛苦打拚賺錢,擔心賺不夠賺不到,什麼時候才能達到我的目標呢?這是沒有錢的患「得」。
卻是有錢人患「失」。我投注這麼大筆金錢作投資,會成功嗎?錢放在那裡安穩嗎?這是患「失」。投資錢的方式很多,錢愈多,放的地方愈多也愈擔憂。
「因此世界眾生迷惘」。要如何才是「真實在」?我們的人生,哪個地方才是我們安穩的地方?是我們擁有的,能擁有多久?人生無常。
一生為了家庭被綁住了,就是家奴。一天到晚為家庭在操勞,為子孫所纏,心都糾纏在一起,來生離不開此家庭。這輩子有緣,家庭和睦,我們就不可執著它;一有執著,到底是愛的纏綿,或者怨的仇恨呢?很親的人結合起來,來生還是繼續纏綿下去。不可啊!
「此界眾生濁氣重」,我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五種惡濁,已經骯髒囤積成毒了,發霉長黴菌,毒氣很重了。所以五濁惡世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不斷累積,今生、來生牽絲挽藤一直纏下去,濁氣很重,生生世世生不得了脫。
「充滿貪瞋痴雜惡」,這種雜惡的病毒就在這個時候生起的。受到病毒沾染後,未來的人生,因緣果報是很可怕。從家庭到社會,到整個人間,很多很多的煩惱無明,成為一種難堪忍耐的病毒、驚惶等等。
人生就是如此,世間有說不完、道不盡的人間疾苦。佛陀要來告訴我們人間的疾苦纍纍,源頭來自「生」。生在這樣的家庭,在這樣的人群中,在這樣的生活過程,在這個世間是難堪忍、疾病多。
人生豈只是生生世世來為家奴就夠了呢?是不是要為自己真正地好好修行?離開小家庭,走入佛道的大家庭,好好地來了解,到底大家庭是什麼樣的生活,專心一念,是如何修行,這就是人生。既要修行也要生活,修行中的生活是如何?我們要用心體會生活中的修行。
〈囑累品〉在結尾時,佛陀叫大家都可以回去了,大家都抱著很歡喜的心要回去了。多寶佛也來作見證了,十方的佛也都來了;從天降、從十方來、從地湧出,四面八方、上下,諸佛就都湧現了。現在一一回歸本土去了,這是〈囑累品〉文末所述,這一品已經結束了,就是表示《法華經》該說、該交代的都已經告一段落。
每部經典到了結束時,文末都有:「皆大歡喜,作禮而退」。但是〈囑累品〉就只到「皆大歡喜」,還未「作禮而退」。包括舍利弗、四眾、天龍等都還在場,大家歡喜,意猶未盡,還要繼續聽法,所以並未作禮而去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