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8集
繪圖/黃逸樵
幸適佛法中,
出家學道法,
更相處恭敬,
謙虛善和敬,
軟語不憍慢,
佛常如是說。
我們何德適遇佛法,能夠在佛法中,出家修學佛道,何其有幸啊!雖然我們離佛兩千五百多年了,若將現在所聽到的佛法,當作與佛同世,這與佛在世又有什麼不一樣呢?
佛法傳到現在,如是我聞。說不定,佛陀說的法更簡單,經過高僧大德一次再一次不斷地在文字上潤飾,讓說法的人釋文解字,更增添法的深度,讓我們聽法感到奧妙、甚深莫測。以現在的人間,最重要的,就是佛法聽進來馬上入心,及時行動,做得到,這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法。
「幸適佛法中」,我們還算幸運,雖然現在是末法,還聽得到《法華經》。〈神力品〉已說過了,〈囑累品〉也即將結束。「適遇佛法」,我們已經遇到佛法了,又在佛法中修行,且在叢林出家,同修、同道,同處修行,這個因緣多麼殊勝!
所以,我們要「更相處恭敬」,彼此要「謙虛善和敬」,人與人間要謙虛,善相處,謙卑柔和,還要「軟語不憍慢」。叢林中,難免學問有高低,有聰明智慧,也有比較愚鈍的。
我們若看到有人表達愚鈍,我們對這樣的人要更謙虛。不是「你不懂,我懂了,所以我很傲慢」,不可!他若不懂,我們要更柔和,再為他解釋,不要自大、驕慢。
這就是佛陀教我們的,我們對人必定要謙恭。我們很幸運得到佛法,在佛法中修行,我們要把握因緣,互相尊重、彼此恭敬,所以「謙虛善和敬,軟語不憍慢,佛常如是說」。
佛陀不是今生此世才成佛,是歷經過去無量無數劫以前的以前,生生世世修行而成佛。他所度的結緣眾,已經分布在不同的國土、不同的世界,有的已經現身成佛,有的還是菩薩,度化無量世界。
在第十品〈法師品〉,釋迦牟尼佛一直號召十方諸分身佛、菩薩、多寶佛塔等等,陸陸續續湧現出來了。為了證明佛陀講《法華經》的重要,所以大家全都會合回來,連龍宮龍王女也都來了;十方、上下,天、人、海底,全都會集在靈鷲山,佛陀現瑞相再說過去。
直到現在的〈囑累品〉,佛陀將過去的法交代好了。大家清楚明白,佛陀一代時教是通徹過去;過去已成就、已度化的豐功偉業,到娑婆世界的現在,法完成了,付囑給大家,表示將示入涅槃的時刻也快到了。
那個時候任務完成,所作已辦。這個時候「大家可以回去了!」這與我們人間的禮節一樣。「而作是言,諸佛各隨所安」,與大家再致意一下,大家平平安安回去!多寶佛塔也能回歸本土了。
佛陀成佛了,就是為了要利益大家,才會取「成佛的相」;為的就是要度化眾生,也就是化他。度化眾生,將近五十年的時間,化度教育的事情也差不多完成了,已經很順利過了,「故諸佛歡喜」。
佛陀將這部經說完了,「故菩薩歡喜」從諸天、他方來的菩薩也都很歡喜。佛陀也為弟子授記了,所以弟子也都很歡喜。「均獲廣記」,該授記的都授記了,授記的事情也圓滿了,「故八部歡喜」,天龍八部通通歡喜。
「聽法已辦」,要來聽法的目的也已經完成了。「心各悟明,故皆歡喜。」大家大概都清楚了,內心了解佛法、天地宇宙人間的道理,人生的無明、苦難、因緣果報等等的法,皆大歡喜了,大家能夠回去了。
但是大家還留著,還未作禮而去。表示這品後面還未講完,不是付囑之後就完成了,後面還有話要說,所以還未完全完成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