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囑累品》付囑已竟 故遣分身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7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志求滿足曰願,
攀緣境礙;
思慮事物之心,
言語道絕;
靜慮能生定力,
無攀緣念。

人人都求能夠滿足心願。有求的心,就在攀緣境,攀緣就是心不定,會障礙我們的心。心無定處,求難得的願,如何能滿足呢?凡事只要方向正確,心靜下來,用心向前走就對了。

「思慮事物之心,言語道絕」,只是一直琢磨著,我想要做什麼什麼計畫,我想......「言語道絕」,說到最後才要做,就太慢了。我們分秒都要把握;不要計較,也不要想那麼多,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。

就像現在,佛陀一直在叮嚀我們。過去說這麼多法,你們準備好了嗎?有決心、有願力接受佛陀的叮嚀、教育嗎?願意了,就趕快接受,要相信自己的定力。我們既已下定決心,就要真誠受法、傳教、說法,分毫不能偏差,秒秒都要精進。

這就是佛陀要付託給我們的世間法,要及時入人群。時間一直進逼過來,我們要趕緊下定決心,複雜的念頭趕快去除,用最清新、堅定的毅力,將心志調適好,準備接受佛陀的教法。這需要靜慮,「靜慮能生定力,無攀緣念」。

我們要有責任感,過去有所攀緣要趕快去除。一旦攀緣心起,想很多、解不開,就永遠無法下定決心做好一件事情。攀緣就是無定處,就像猴子攀這枝樹枝,還要再攀過那枝樹枝,沒有停歇的一念心。法,又怎能定於心中?

我們應該要靜慮,承接一項任務,也要量力而為。相信自己,但還要號召其他人加入;他人的想法更高明、更容易執行,彼此有志一同。只要同道同心願,這力就穩定下來。倘若心定,我們自然能去除攀緣的心,「無攀緣念」。

「過去未求」,過去沒有想到我要得什麼。「而今忽得」,現在有事要交代你了,就是我們有足夠的力量,就趕快轉一個念。曠世珍寶啊!本來不敢想像自己有此力量,竟然現在說我有力量。原來對自己沒有信心,別人對我有信心,我要很歡喜。人家看重你,你自己有信心,就能達成受付託的力量。

昨天的經文,所有弟子受到佛陀溫柔的付託,大家很感動,就回答:「會啦,絕對會啦!世尊,您不必擔憂!」諸大菩薩已經說三遍;他們信心滿滿,人人自告奮勇,異口同聲請佛陀不必擔憂。

之前,釋迦牟尼佛一直號召大家:來!來!十方的菩薩都到達,多寶佛塔也浮現了,大家來見證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講《法華經》,佛佛道同。佛陀以精神變化讓大家知道;他本懷的大法已經很具足,大家都願意接受付囑,這樣很圓滿了。

「以大法得傳,化身應隱故」,大法已傳,分身佛來自十方,化身應隱身回歸各自的本土去了!「化」,不是真的,是化出來的。化出來,就表示我們的心力。就像前面〈神力品〉,化出無量無數神通力量。「分身」,我在這個地方想要做什麼,委託很多地方,同一個時間啟動一件事情來響應。

成佛就是大覺悟者,不是分身的佛;分身的佛,就像我們現在。佛,他已經完全清淨了,叫做「本身佛」,本身的佛,他的分身就是聽話、了解,抱持佛的精神去做事,這叫做分身。我們人人以佛心為己心,發揮愛心在人間,解除眾生的苦難,盡心力去付出、盡所能去愛護生命,就是分身。

「分身諸佛,各隨本土之所安住」,分身諸佛都可以回去自己的地方,守你的本分。多寶佛也來見證過了,所以「請還下方」,因為他從地湧出,應該也能返回下方世界去了。

前開寶塔門,現在寶塔門也要關了。這段經文也大概要完成。靈山法會,他方來的分身佛、從地湧出的菩薩,都可以回歸本土。可見經文聽到這裡,《法華經》也講述得差不多了。

雖然如此,大家要自我再回憶一下。十多年來,到底法入心有多少?我們知、識、行,行道多少?人人都要時時用心回顧,思考一下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