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囑累品》聞佛付囑 敬謹奉行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6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志求滿足曰願;
誓願上求佛道,
應世下化眾生,
致敬盡未來中,
誠正成就願行。

學佛、聞法都要用心,尤其聽法更要用心,將法聽入心頭、銘記心版;我們才能再說、再傳,心不可分散。修學佛法要志求滿足,聞、思、修;聽法,好好思惟,用心修行。倘若三者都能會合起來,細細思考,了解法之後還要身體力行。

日常與人互動輕聲柔語,不論聽到什麼話,順意或不順意,我們同樣要用法回應;如此,心念才不會散亂,法水永遠滋潤我們的心,叫做「志求滿足」。

法入我們的心,不可有「漏」,讓煩惱帶走了,法還是行諸內心,「志求滿足曰願」,這叫做願。我們聽法要有願,法才會入心;法入心,方能處眾入群。

「誓願上求佛道」,我們用真誠的心修行,一定要立誓願:今生此世,我決定的方向就是走入佛道,為己求佛法,為眾生則要步步精進。這種為己為人的願心,叫作「誓願」。

我們決定入世就要發四弘誓願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。現在,佛陀要付囑給我們的法,人人應該立弘誓願;不是聽法就好,法要入心,還要傳於人間,這是我們的心願。

我們既已立誓願上求佛道,就要受法、傳法,還要「應世下化眾生」。我們應這個誓願,就是要入世間下化眾生,這是我們的願。「致敬盡未來中」,我們全心意至誠恭敬,叫做「致敬」。我們要虔心至誠,尊敬這部經典。

佛陀既殷殷而說,很認真地暢其本懷,盡他內心將法說出來。這是多麼重大的事情,我們要用很恭敬的心接受下來,就是發願:盡我生生世世的未來,絕對用心傳承這部經。生生世世叫做「盡未來中」;既然接受了,長長久久、生生世世都沒有離開這個心願。

「誠正實成就願行」。法已經深藏在內心了,用我們至誠的心、正確無偏差的方向,絕對要成就這個願力。這個願力,是佛陀向我們的交代,人人應該立誓願,還要很虔誠地信願奉行。

菩薩再回答,「唯然」,唯然就是確定。「確定如佛之所付囑」,就按照佛陀您向我們交代的,「請佛莫以為慮」。「以願負重責」。大家發出這樣的願心,願負重責任,「願請勿為慮」,大家既有這個願,「請佛不要擔憂。」

這些菩薩現在接受佛陀所付託的大法,已經發菩薩心了。每個人的心都很堅定,禪、思惟,心安住在法中。佛陀付託法,大家本來就住在法中,叫做「安住靜慮」。

請佛不必擔憂,人人已經「超越串習順逆」。大、中、小的法都串連起來了,所以,心還未決定的,現在受付囑了;已成就的,願意將這些顧好、教育好,請佛陀不必擔憂。

「菩提靜寂清澄」,所有的煩惱、雜念、無明,承蒙佛陀的法水已經洗滌盡淨了。粒粒的寶珠都清淨光瑩,發光、發亮了,靜寂清澄,無染污穢。意即大家都清淨了。

今生此世,我們有幸得遇佛陀,接受佛陀的教育。即便來生來世,我們同樣如佛所教化,也會繼續如是受教,如說修行。來生來世就像現在佛所教育的一樣修行,這是約定在未來。

佛陀不放心,交代三遍,弟子也同樣回答三次。大家明明知道佛陀年紀大了,在作交代了,雖然捨不得離開,不過也不必擔憂。不用擔憂將來這部經是否能夠弘傳下去呢?將這部經宏揚廣大,讓人人能夠受持,身體力行在人群中,這是未來弟子的責任。

《法華經》一路說下來,跡門已畢,本門也到尾聲了,現在佛陀一直在交代了,再度提醒大家這部經是多麼重要,要如何增長慧命。請大家要更謹慎、敬恭,重視這部經,聽法入心,還要身體力行,謹記這部經典,傳承教法,這是很重要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