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1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5集
繪圖/黃逸樵
勤學好禮覺有情者,
若見年德比己少者,
應先心生意柔軟,
心存恭敬不輕慢。
勤學佛法是我們的本分事,學者要有禮節,「禮者,理也」,學而有禮即是道理。入宗門先學有禮,人與人之間互相應對,禮節要彼此調和,不失於禮,就是對待人的道理。
佛法,就是「覺有情者」。想要覺,必定要學;學,就是學在覺。「學」當中是「子」字,人之子,初學於禮。開始做人,要學的禮節就是道理。生活中對人處事,無不都要以禮相對,這就是道理的初步。
我們修學要勤,拿出自己的本領,心志向學就要勤,還要立心志學出真道理。學的初期,要先學禮節。有禮節的人,入人群中和和氣氣,讓大家很歡喜在一起。「我比你先進來,這裡的生活規矩比較清楚,我很樂意為你介紹團隊的規矩和行動;記得要看前面,注意左右,跟隨大眾作息。」「哦,我知道了。」今天開始學,時時都要提高警覺,這叫做「勤學好禮」。
看到人人如師、如友的感情,叫做「覺有情者」。與人和睦,人人都很願意指導我們,人人也都是我的善友;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叫做「覺有情者」。
「覺有情」,一般都說「菩薩」,菩薩名稱就在有情中得。只要你肯學,只要有人樂意指導,我們歡喜接受,短時間內就會懂得很多事情。懂很多了,換成我們指導他人。有人及時伸出援手幫助我們解決一時的困難,這個人就是我們生命中的「菩薩」。
菩薩也叫做覺有情,菩薩是在勤學又好禮節中走過來。我們修學佛法,就在平凡中修、平凡中得來,也在平凡中入人群。若能夠永遠平凡,自然我們付出就無我相;没有被我幫助的人,這是無人相;到底我幫助多少人,不知道,沒有我們付出多少的比量相,這就是「三輪體空」──無我、無人、無體相。若能做到三輪體空,我們就沒有掛礙了!
有時候看到,「我已經很有修行了,我修行比你們更久,所以你對我要有禮節。」這種「若見年德比己少者」。面對新進者,自認「我比你戒臘高,你要聽我的。」不曾反省過自己德行不夠,只想到我比你更有資格,我可以管你。這樣就會很辛苦。
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有「覺」的本性存在。「比己少者」,他年少,學東西快速,我只要稍微點撥一下,他很快就會超越我。我應該要很虔誠、用心地教導他。我若不教,由別人教,他還是那麼地聰明利根。「應先心生意柔軟」,我們用很柔軟的心情接近他,對人要「心存恭敬不輕慢」,對舊的,我們要尊重;對新的,我們要恭敬。
同樣,待人接物,對舊識要保持禮節,早晚問安。這就是日常生活要做的事情。若能如此溫柔善順,做事自然平凡,這才是一個真修行者。我們要當一個真修行者,要先視自己是一個很平凡的人。我們要學在人群中如何待人,才能廣傳佛法。
將佛陀的教法攝入內心,事事用心,用耐心、柔軟語,穿起如來衣,自然就入如來室、坐如來座。雖然如來座是空,但是空中妙有,心中有妙法能對應眾生,這就是報佛恩。
佛陀一輩子說法,要滅度之前,他親切的教育弟子,盼望大家要看重這部《法華經》,真正能夠實用,身體力行在人間教化眾生,如此才是真正的利益人群。這也是佛陀內心本懷。
在這個時候,師父也是滿心懇切的期待。大家有將法聽進去嗎?大家有用在日常生活嗎?這是我對所有弟子最大的期待,無論出家、在家弟子,希望人人都能將《法華經》攬入本懷。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,走在這條已經鋪平的菩提大直道,不斷接引更多人走入這條路,這也是我最大的心願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