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3集
繪圖/黃逸樵
善知法義隨法修行。
法體無慳能廣宣說,
處眾無畏無斷辯才。
法身命體無慳吝,喜捨行檀施,
心無慳惜達解三空,自利利他,
莊嚴菩提之道為除妄想,
修行六度而無所行,故名稱法行。
用心了解「善知法義」,知道法,還要知道道理。佛法廣無邊際,是隨眾生煩惱而應機應教說法。眾生根機參差不齊,佛陀的法要如何全面庇蔭呢?佛法本就十分俱全,任何根機,都有法可治。
我們修學佛法也要對準方向,就像有病需要大醫王,他先要了解病症的原因,才能應病施藥。就如我們「善知法義」,也懂得「隨法修行」。我們知道該學哪一項,就如醫學生進入醫學院前,基本的醫理都要很清楚,才能進行根本的治療。
「隨法修行」,聞法修行,要靠用心,唯有心,就是我們的修行道場。法,眼見入心,耳聞入心,用心去思考,用我們身體的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,然後心腦來分析這個法;大自然法入心來,與境界會合。這都要「隨法修行」,亦即有我們這個人,還有眼前的境界所感受的一切,無不都在法中。
一理萬法,一理通了,就萬法達。理與法,我們要很清楚。「法體無慳」,法體,不管你如何研究、如何分析,它没有一點點慳吝。既成物,由人;我們將它體會了解了,這就是法。「法體無慳」,就是無吝、無慳,沒有慳貪、吝嗇,很慷慨樂意與人分享。
「能廣宣說」,能夠很開闊去宣導,說很多法。「處眾無畏」,能夠將法說得很清楚,交代很明白,這就是「處眾無畏」。所以「無斷辯才」,就是辯才無礙;即便有人要來問難,甚至故意來挑剔,我們有很充足的道理,可以為他們解說,這並不困難。
「法身命體無慳吝」,因此,我們要「喜捨行檀施」,要讓大家更加了解,這個法身命體是無慳吝,他是喜捨布施。昨天讀到佛是眾生的大施主,佛陀的一生,法沒有慳吝,喜捨為眾生付出。「行檀施」,檀施就是布施。
「心無慳惜達解三空自利利他」,「三空」,我相、人相都空了;「我是能說法,你能聽法」,這個「能」、「所」也都空了。若能心無慳惜,我們就「達解三空自利利他」。我們自己得到法,又布施給他人,除了自利利他,還可以人我圓滿。
「莊嚴菩提之道為除妄想」,方向對了,就是走對的路。妄想去除,我們看的是心地風光,也就是真實法。「修行六度而無所行,故名稱法行」。我們修行六度,但是「無所行」,亦即做過就不必說了,也無法可說,我做就對了。所以空掉一切,才是真實的法行。
「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」。佛陀累生世不斷修行,不斷教育,都沒有慳吝,不斷付出,是一位大施主。我們既然學佛,也要當一個很慷慨的大施主,菩薩本來就是付出不求回報,還要說「感恩哦」,現在慈濟人也都這樣做。
佛陀一輩子身體力行,說盡一切法,盡心意來付出,一生當中,現在向我們付囑、交代,希望人人都能好好地接受、傳承。
我們要一直讀誦,才能知道如來是如何經歷過來的。未來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就是肯發心的人,這些信如來智慧的人,就是真實有智慧的人。這些真正有辦法信受的人,我們才為他們說話。不只讀經,也讓他了解這部經的內容道理。
「得佛慧:謂由聞生信」,你若沒有聽法,自然不清楚,聽法之後要有信心。「由信生解」,你有信心,才能了解。「由解起行」,了解了,才懂得要身體力行,知道前方的目標,我很願意去走這條路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