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囑累品》佛具三行 能施三智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08 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2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大慈悲行,
入如來室,
著如來衣,
處無所畏,
坐如來座。

這些經文都耳熟能詳了,也了解其中涵義,但是有無入心在日常生活中呢?這到底要叫做什麼心?佛法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做人處事的態度。人家若做得很好,我們由衷讚歎、歡喜;隨喜就有功德,就是大慈。盼望天下人人彼此相容、互相自在,如此圓滿,叫做大慈。

大悲,即是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。我將心放開、放大了,他們歡喜,我也為他們歡喜,叫做大慈。心若想得通,對人寬心大量,讓別人能放心,不就皆大歡喜嗎?「大慈悲行」,打開煩惱的苦,有志一同,幫助煩惱無明鬱結在內心的人。合心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四合一結合起來為人群付出。

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為苦難人去付出、去教育,轉苦為甘,大家都能接受佛所教法,這叫做「入如來室」。我們入如來室,同時著起如來衣。「處無所畏」,我們去到哪裡,都能輕安自在、無所畏懼。

〈法師品〉、〈壽量品〉已教導過我們了?大慈悲為行,如來為室,柔和忍辱衣。我們若能透徹了解,任何環境都可以忍辱,還有什麼事可計較的呢?

「處無所畏」,你去到哪裡,什麼人與你說什麼話,我們的心沒有所謂該忍或不該忍。「忍無所忍」,不是「忍無可忍」,有什麼需要忍的呢?我們心上沒有刀,不必去接那把刀,也就不必忍了。人人彼開闊心量,自然就沒有是非在我們的心。

人人都好人,人人都是大慈悲的人。人人都是帶我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」,讓我認識更多的佛法,我感恩他。他讓我知道著忍辱衣,多麼飄然自在啊!我坐在哪裡都好,住在哪裡都歡喜,此即「處無所畏」。

菩薩要學菩薩法,就要多見聞人間事。每個家庭都有他們苦澀的法在;與慈濟人互動之後,他們終於有了很甜、很快樂的人生。所求無多,這輩子看到他的孩子讀書了,回來懂得與他談道理,歡喜啊,此生再無所求了?這就是大慈悲。

如來是眾生的大施主,不論我們要什麼,他絕不慳吝,一直施教給我們。佛陀不斷施捨,捨出他的智慧、捨出他的教育。這些智慧,讓大家聽得歡喜,得到法樂,這是佛施捨法寶予眾生,我們在法中得到法喜充滿,了解很多事情,佛陀才是我們的大施主啊!

「大施主,於一切之人行大施者」。我們大家所以懂得布施,是佛陀布施給我們的法,我們才有辦法布施給別人。《無量壽經》有說:「我於無量劫,不為大施主,普濟諸貧窮,誓不成正覺。」我於無量劫無發心作大施主,普濟所有貧困人;我絕對要做大施主,否則不成正覺。所以非做大施主不可,我們若不做,絕對無法成正覺。

「以所授妙法,為給眾生以究竟之樂」。所要教授給眾生的,就是讓人人得到最究竟的快樂。付出之後,你會覺得很歡喜,叫做「究竟之樂」。

菩薩要學的就是佛陀捨給眾生的智慧,「令入佛之知見」。佛的知見,視天下眾生如己子,「否則即不為學佛。」現在將你們當作是我的孩子,你們未來也要視眾生為己子,秉此精神不斷廣傳下去,讓大家都聽得到。

「三行」,就是身、口、意。「三行」,「大慈悲行,平等滋濟故」。大慈悲行,看眾生都平等。不只施捨,施捨有餘,還要再繼續施捨。佛法永遠都不欠缺,我們不要慳吝,要不斷的做大施主,大施捨。

第二,「無慳吝行,竭內外財故」。對內,盡我們所有的都要付出。付出,就是法財;因為你付出,就像汲古井水,永遠不會乾涸。

第三,「無所畏行,不憚煩難故」。不必怕,做就對了。我們要殷勤,不怕辛苦,不怕麻煩,不怕困難,要很用心精進。大家要得大施主,這些法大約了解了,我們要走的路會很寬廣,去來自如,就是如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