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1集
繪圖/黃逸樵
汝等既願弘經,
當學如來三行。
末世之下,
隨今日之見聞,
宣傳流布,
不可生一毫釐之慳吝心。
佛陀是大慈大悲,來人間無所慳吝。「大慈與一切眾生樂」,大慈就是予樂,來到人間就是要給眾生安樂,以解開我們結集下來的煩惱無明。
「諸佛常在大慈悲住故,是慈善根」,諸佛若在,就大慈悲住,慈悲就在人間。換句話說,大慈悲住在人間,就是佛住,所以佛住人間是要大家培養諸善根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,培養一切諸善根」,就是諸善根住。
「力普薰三業」。大慈善根的大力量,就是能夠普薰。這個三業就是身、口、意。未聽法之前,可能我們的身所造作的是粗魯的惡業;現在聽法了,我們的舉止動作柔和善順。過去我們起心動念,難免有貪、瞋、癡的成分;現在的心就是善思惟,時時都在禪寂中,所想的都是要利益眾生。這身、口、意三業已經接受佛法薰陶了。
「於十方世界普現作佛事」,做佛的事情,也就是慈、悲、喜、捨,這叫做作佛事。《法華經》教導我們為人間作佛事,這叫做菩薩行。佛陀的大慈、大悲,大喜、大捨,就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這是佛的心。我們只能說慈、悲、喜、捨,因為我們還無法大到廣無邊際的程度。佛陀的大慈悲心是鋪天蓋地;我們就只是初發心,開始在學如何當菩薩而已。不過,我們要有信心學佛。
「菩薩大慈於佛為小」,佛陀堪稱「大慈」,菩薩只能說「慈」。除非過去已成佛,如觀世音菩薩過去已成佛,名正法明如來。這就是大菩薩,堪稱大慈、大悲。而我們現在才在學,僅只是慈悲喜捨,初發心,還未堪得叫做大慈,唯有佛與已成的大菩薩堪稱「大」。
「菩薩大慈於佛為小,於二乘為大」,再與佛來比,菩薩還差一截;與緣覺、聲聞二乘的修行者來比,菩薩可大多了。我們說無相,其實無不相;有相、無相是無不相,還是可以比,菩薩還差佛一大截,我們與菩薩來比又差很大一段。總是不可自我輕視,將來我們也能成為大菩薩,要有信心。
「此是假名為大」。我們現在所說的「大」,都是假借大、小的相來分別而已。其實我們都還是凡夫,「佛大慈大悲,真實最大」。《法華經》也這樣說,「大慈大悲,常無懈倦」。真正的大慈悲,就是要很殷勤。過去生生世世不休息,就如現在叫大家「分秒不空過」同樣道理。
「所以者何?」「如來有大慈悲,無諸慳吝,亦無所畏」。因為如來毫無慳吝,大慈悲就是不斷地捨、捨、捨,不斷用他的生命時間投入去付出,捨生命在人間,所以無所畏。他的勇猛,真正是大喜、大捨,很甘願。
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心懷這部《法華經》,現在法已經說出來了,大家要像佛一樣,將這部經攬在本懷中,好好地透視人間。這部經法要用在人間,應用在任何一個人的時間、身體上面,這是我們應該具備的知識。
「無有一切慳吝之心」,我們不能藏私,不可將法隱瞞起來,而是要不斷地付出。「亦復無有怖畏心」,也不怕遭來人家批評,因為這部經法是應人間所需要。就像現在講《法華經》,開宗明義就說,不像古德大師講經的次序,我說的是世間法,來合這部《法華經》的精神,因之定調為「靜思法髓妙蓮華」。
這部《妙法蓮華經》是應用在人間,但是用我們的精神做人間事,以會合道理,用此精神傳揚在人間,絕非按照講經方式將這部經說出來。
我們現在就是要做得到、也用得到的人間法。不是很祕密的大法,而是應用在人間的一般法。「不祕大法為無慳吝」,並未封鎖住祕密,就是大家公開都能使用的。所以,「敢決定說為無所畏」,敢拿出來說決定在人間,就是法要用在人間,這要很勇敢拿出來說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