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囑累品》三業加持 付囑流通

0觀看次
A- A+

202006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800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明行足,德遍無量善果;
三明達,洞徹無明漏盡。
無上正等覺,正遍知解;
三明六通道品發,戒定慧,明行具足。

我們要很透徹了解佛智慧通徹,明行具足,德遍無量善果。佛陀已覺悟宇宙萬物真理,了解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,萬物道理,離開生活,理與行就不能會合。理要會合在行為中;事是事,理是理,平時就是事理分明。

要如何將事與理會合,成為「覺」?覺在人類,事與理本來相安,兩者會合叫做覺。迷,就事與理會合不起來,不通達,叫做「迷」;事與理會合起來,叫做「覺」。事理通達名為「覺」,事與理違,叫做「迷」。

「明行」,意即事與理會合,這種覺悟的境界。「足」,十德具足,叫做如來;明行足、正遍知......等等,十號具足,亦即明行足的德已經完成了,就是「遍無量善果」。佛德,「十號」代表十德,也就是事理圓融,自然德遍無量善果。

「三明達,洞徹無明漏盡」,三明洞徹,「三明達」,亦即我們沒有無明、煩惱、惑,自然就三明通徹;亦即任何道理清楚了,無明也漏盡了。

無明漏,就是要將它全部去盡;如若漏未盡,就是煩惱還在。倘若我們覺悟了,就叫做無明漏盡;而若無明漏存,就是煩惱、無明、惑三者還停留在我們的心腦中,我們所看的人事物就無法通達。

我們要將一切的煩惱無明都排除了,到達清淨無染著,叫做無明盡、無明漏盡。法入心沒有漏掉,就是無漏;而若諸法入心而無漏,就是我們的法沒有讓它消失掉。

「無上正等覺,正遍知解」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這些道理,倘若無明「漏」盡了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自然叫做正遍知。這個「正遍知解」,正遍知自然就是「明行足」了。

「三明六通道品發」,我們全都了解了,再也没有無明、煩惱、惑,一切都通達了,六神通也顯現了,「三十七道助道品」也都歷歷分明、清清楚楚,自然「戒定慧」全都現前,無漏了。這是我們日常生活應持的規則,要守戒,心要定。我們的智慧達事明理,如此,明行就具足了。

現在社會動盪不安,人人的心定不下來;心若定下來,理就明了,就不會這麼糊塗、衝動,社會也就不會這麼動亂,人人自危。所以戒、定很重要。若能戒、定,自然人人智慧分明,明行具足,人間也就和平了。

佛陀自言,過去無央數劫,無法去算計時間的過去;過去的過去,那麼長的時間一路過來,生生世世不斷在修行。要經歷很長久的時間才能修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道,就是覺道。這是佛陀所覺悟的境界,至高無上,叫做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。這是菩提法。

佛陀四十多年間說的話,就是期待大家:開始要發心了,將來這個法就要交代給你們,人人要用心,用口相傳,法不可偏差。「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」,要一心,要仔細,法要好好地「廣令增益」。

這是大家的使命。用心就要受持,好好地讀誦,還要不斷不斷地教導別人讀誦,將這部經正法的精神,要好好地去廣宣、流布。「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」,讓大家都聽得到。

為什麼要廣傳呢?因為這部經能替人人拔除種種苦難。其實苦的煩惱,都是心腦解不開的矛盾、無明,這部經能為我們一一點明,不會受人間世法所困擾。聽,他就懂得相信,內心就能開解。

要去廣宣,人要行動。聽經的人不來,我們講經的人出去;用口來說法,用很誠意的心去弘傳。唯有如此,方能流通,所以「付囑流通」。

這就是佛陀伸手摸頭的意思,希望人人身、口、意三業要能領受到這部經,還要身體力行在生活中,同時教化人人依經修行;我們用口出,用心意來受持、付出,這是佛陀對我們很大的盼望和付囑。人人要依教奉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