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06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99集
繪圖/黃逸樵
謂順禮節儀規,
非拘禮誦之功,
但當存心憶念,
正理純真敬恭。
至尊三寶功德,不於修梵行人作惡留難,是即懺悔。
十五年前的今天,志工早會之後,人間的大導師辭世圓寂了,享年一百零一歲,很安詳、很慈祥,大家恪盡孝道。這景象印在腦海中久久不去,不知覺間也過去十五年了。
二○○○年四月十六日,農曆三月十二日,導師九五壽誕,師公來到花蓮靜思精舍避壽,人人都很歡喜。「我思我師」,我在想,一直在想,無盡的思念師父住在精舍的日子。很感恩,師公晚年來花蓮,讓我有機會一次一次地盡孝。
這輩子遇到生命中的師父,只給我六個字,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。我到現在還做不完啊!眾生庸庸碌碌何其多,佛法何其浩瀚!要如何讓世人都能認識佛法?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與宇宙同等,什麼時候才能夠讓大家知道佛陀是覺悟宇宙真理的人,是宇宙大覺者?
佛不只在寺廟、大殿的佛龕,讓人人膜拜祈求而已,佛陀是智慧的代表者。智慧、宇宙萬法,從這一位大覺者體會之後,來世間布達:人生是苦啊!四諦、十二緣、六度萬行;生、老、病、死,苦空、無常、無我......這些從佛口所出的教法,什麼時候才能受人間正視、體認?這必得要智慧很高的人,就如印順導師。
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,簡單六個字,藉著慈濟因緣,一層一層向前展開,為人間付出,這就是我在人間,一生與慈濟的緣。而能夠親近我師父的緣,就比較欠缺。但是,慈濟緣真正始於師徒之緣: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,一沾就滋潤了,延續到現在。雖然無法常常在我的師父身邊,卻很珍惜因緣才是真永恆。
「謂順禮節儀規,非拘禮誦之功,但當存心憶念,正理純真敬恭。」心要常存恭敬心。「至尊三寶功德,不於修梵行人」,我們要打從內心尊敬三寶,不是只有「我坐在這裡修清淨行」,必定要入人群專心修學,是為了行三寶精神的真精密處。
三寶──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最精密的精神理念,就是教菩薩法。佛法精純的道理,內不受污染,外入人群度眾生。修習「梵行」的心,不僅限於形態,也不是一天到晚磕頭禮拜。
「作惡留難,是即懺悔」。若是不精不純,行無梵行,心難免會有偏差的惡念。過去人家在修行,毀謗人家,已經無法彌補,現在就要多懺悔,同樣道理。時間如是飛逝過去,我們要把握人生、不漏失機會。
《無量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,是我這輩子奉行不渝的法,我最尊重的就是法華系統,字字用愛鋪路走過來。字字句句就是要利益人群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的精神,也就是慈濟人在人事中,心向著「道」走。這就是大覺者釋迦牟尼佛所覺悟的佛法;也就是導師所研究的人間佛法。接引人人接近《法華經》,走在成佛之道的菩薩道啊!
《法華經》已經進行到第二十二品了,現在佛陀要將重擔交付給我們,我們應該要恭敬頂戴,承擔起責任。
「今以付囑汝等」,現在要向你們交代,要拜託你們,大家應該要發心,承擔起廣為流布這部《妙法蓮華經》的精神、理念,來增益人間。
經長久修行累積起來的精髓,叫做「法髓」。我都告訴大家,現在所說的是「靜思法髓妙蓮華」,靜思在人間,默默地思考,現在的人間事相,究竟要用什麼方法,才能真實救拔人間呢?《法華經》的精神,就是最契理、合眾生法。
這段覺悟的過程很漫長;菩提之心就是覺道,我們的心要向這條菩提大直道,走就對了。方向正確,路也鋪平了,道也開大了,大家要用心承擔。
大家要用心會道。人間百年同樣也會有最後的那一天;我們要思念著佛法來人間,思念導師來研究宣揚人間佛法的精神。日日在思念中身體力行,延續導師的教法,這叫做續佛慧命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