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》累劫持經 疾得佛果

0觀看次
A- A+

201911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5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諸佛來人間一大事,
為說妙法蓮華經故;
為小根機說宿世因緣,
施教善誘證悟之說法,
即化城喻品之說法是。

宿世因緣周者,
佛為下根機人,
於大法譬喻中,
猶不能解了者,
遂說宿世因緣。

常常說,佛為教育菩薩說《法華經》故,出現人間;這是佛陀來人間的一大目的。這部《法華經》也是諸佛來人間必說的經典,可見佛來人間就是為了一大使命——教菩薩法,凡是佛弟子必得重視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
佛為何如此重視來人間的因緣呢?佛要講《法華經》是一大事。但要小根機的眾生接受很困難;因為眾生累生世陷入無明機鈍,要聽這麼深的《法華經》,轉凡成聖,談何容易?

諸佛所要度的對象也包括這些小根機者;於是,佛陀就為小根機者說宿世因緣。「我這一生都没有做壞事,也沒有做錯事,為什麼會過得如此之苦啊?」要知道,你累生世以來,這個因緣跨過好幾個世代終於碰到了;這個「因」過去已經做了,現在這個「緣」會遇到了,因緣會合,非受不可啊!

每個眾生都有不同的苦,也都有過去的因和緣所造作的業力,因與緣一直牽連著,無法一筆鈎銷。有的很快就會遇了,有的卻是牽連好幾生世才遇到。可見,因緣不是不報,只是時候未到,一旦會遇就非報不可。

既然如此,現在遇到與我無緣的人,在罵我、追打我的這些人,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。現在不好的緣又遇上了,我們這輩子不要再讓不好的緣繼續牽纏下去,這一生不甘願,又再延續到下輩子。累生世一直與這個因緣果報牽連不休,就很辛苦了。

佛陀要為這些還有煩惱、無明,對法不能很快接受,這種小根機的人說大法,教說宿世因緣,慢慢引導他,循循善誘為他施教。「施教善誘證悟之說法,即化城喻品之說法是」。慢慢地教他、牽引他,耐心向他說法,說到他一層層地了解了。這是在〈化城喻品〉。

從〈譬喻品〉一直到〈化城喻品〉。總在因與緣的過程中,生生世世甘願停滯在小根機。幸好緣沒有斷,現在再來了,佛陀對這些有緣但是難教的人,就要想方設法慢慢引導,「施教善誘證悟之說法」,先讓他了解現在說的是什麼法,直到證悟之說。此「即化城喻品之說法是」。

常不輕菩薩修行要經過長久時間,「若干」就是很長久。遇到很多的佛,每一尊佛都有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過了之後,又很長的時間才有一尊佛出現在人間,已經供養過若干諸佛。可見,常不輕菩薩已侍奉過每一尊佛,「恭敬、尊重、讚歎、種諸善根」;在每一尊佛的座下,畢恭畢敬侍奉,還要很恭敬、讚歎,不斷種善根、造善福。

「於後復值千萬億佛」,過去不知道多少,又再出生,又遇到千萬億佛。「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」,每一尊佛到了最後,同樣「說是經典」,也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「功德成就,當得作佛」,他按照經典精進,一直積功累德,成就了,當得作佛。這尊菩薩也到即將成佛的時間了。

這是釋迦佛自己說,「你知道過去常不輕那位大菩薩......」釋迦佛說:「就是我!」由此可知,那尊常不輕菩薩在無量劫無法計算的時間,從威音王佛時代的像法中,經歷前面提到辛苦的修行過程,最後終於成佛了。

這就是常不輕菩薩成佛的過程,「明得果由於此經」。「因」這樣經歷過來,結果現在成佛了。要成佛無一不是經歷過這部《法華經》,因為這部經教菩薩法,「未有由此經而不證果也」,不曾有過走這條路而沒有證果的人。總之,只要走過這條路,就一定會成佛;若沒有走過這條六度萬行的路,絕無成佛的機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