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0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53集
繪圖/黃逸樵
菩薩信根念力無所畏,
即菩薩具諸智慧明了,
決定於眾中而為說法,
無恐畏相故名無所畏。
菩薩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,
隨其根機所應度而為說法,
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。
「菩薩信根念力無所畏」,菩薩信根堅定、念力堅固,面對所有人間事自然就無所畏懼。因為我們自心純無染著,行為沒有差錯,自然身心輕安,無掛礙、無所畏。菩薩信、願、行,若能專心於道,自然信根就會深固,念力就會穩定。不論多強的風、多大的雨,只要樹根深而寬廣,自然這棵樹就會很堅固穩定。
「即菩薩具諸智慧明了」,大家向來都很認真地走在這條開闊穩健的菩薩道,展現在眼前的風景都很開闊,因為入人群,普天下所有人間物、事都完全透徹了,這就是菩薩,具足一切。
菩薩具諸智慧,經一事,長一智,我們若能入人群,普遍看世間事,就能增加智慧。此所以佛陀要我們入人群,在人群中也一樣是在受教育。人人可說法,人人各自有不同的生命經驗;有人間菩薩為人群付出無所畏、無所求,且充滿法喜在付出,這就是人間法。
「即菩薩具諸智慧明了,決定於眾中而為說法」,在當地付出、說法,「無恐畏相,故名無所畏」,如聖馬丁慈濟人、非洲慈濟人即是如此。因此,菩薩就要入最苦難的人群中,去為眾生說法,無恐畏。不論這個國家的民族性如何強悍,如何貧困、骯髒......這種精神就是人間菩薩。來到〈常不輕菩薩品〉,就會覺得這是常不輕菩薩在啟發我們,菩薩已經在人間了。
所以,「菩薩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,隨其根機所應度而為說法」。世間上不同的國家就要隨機應度,苦難的,用這種方式去度化他們,就可以救很多人。
菩薩去到當地,應眾生根機利鈍而為說法,「故於眾中說法得無所畏」。這是要讓大家知道常不輕菩薩,其實也是在說我們現在的人生。抱持常不輕菩薩謙讓、恭敬的態度,用此信根念力認真修行,才能證到圓滿功德。
簡單的幾句法要解釋起來是很困難,但是人生走過的路,就會很踏實。總之,我們學法就要入人群,在群眾中的道場學得真實法。看到「常不輕菩薩」也是走入人群,大家要很用心,時時感恩,走過慈濟路的菩薩回來分享,就能看到許多菩薩的典範,人人時時都要心存感恩啊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