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》身心寂靜 入群化眾

0觀看次
A- A+

201910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51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是身寂靜,
捨俗棄欲,息眾緣務,
閑居靜處,遠離纏情,
身之惡行一切不作,云身寂靜。

心已寂靜,
於貪瞋癡等悉皆遠離,
修習諸禪定而不散亂,
意業諸惡行一切不作,故云心寂靜。

修行很重要,要修得我們身心寂靜。雖然外面俗務很多,但是境來認真處理,心頭不要留著污染行跡。就像我們走路,走前腳,就放後腳,再跨步向前走,對境不生心,這才是真精進。

要能身心寂靜,必得「捨俗棄欲」,常不輕菩薩已經捨棄世俗的欲念,將世間的俗情完全放下了,看盡人間,體會諸事皆空、諸有皆無,這就是人生;不需執著,不需追求,捨掉世俗一切煩惱欲念,捨棄俗情牽掛,這種修行法就是我們要學的。

「息眾緣務」,拉拉雜雜攀緣的俗務都已經隔離了。現在我們一心為天下大眾,不會是執著在小家。「閑居靜處」,我們閒居修行;身外的境界與我內心的世界完全無關。我們的心永遠都是閒適輕安,没有勞勞碌碌的俗務,即是「閑居靜處」。

就像常不輕菩薩一樣見境不染心。世間如何勞勞碌碌,糾結不清,他就是對境不生心。被人罵,被追打,他像是遊戲人間的菩薩,趕緊起身走避,還是虔誠讚歎:「我不敢輕視你,你將來當作佛。」他的心都不會受此逆境所影響,還是同樣快樂自在。

「遠離纏情」,這個纏的情都遠離了。儘管人與人間的相處並無利害得失,只是有志一同——如何互相牽引走入菩薩道。這條菩薩道長長久久,已經鋪平、開通了,大家走在菩薩道上,行儀整齊,前後次序走得很順暢,沒有這些塵勞牽絆纏綿的情在,就是法親清淨的覺有情。

「身之惡行一切不作」,身要遠離惡行,因為我們不造惡、不結黨營私,這副身體一切的惡行都沒有做。「云身寂靜」,不增不減,我們身體清淨守住這念心,沒有偏差,這就是我們所要用心的。只有一個目的,就是入群度眾生,不是在眾生群中起心動念、造業,我們入人群的目標就是度化。

「心已寂靜,於貪瞋癡等悉皆遠離」,一切都遠離了。我們入人群向他敬禮祝福,雖然被罵,心還是很寂靜。「於貪瞋癡等」,即便人家生氣要打我,這是無智的人,我趕緊走避一下,「悉皆遠離」,我們不與他惹是生非,避開就對了。

「修習諸禪定而不散亂」,還要顧好靜思惟的心,心要在寂靜中;隔離這種貪、瞋、癡的無明,不會受到任何污染,進去出來都是平安自在。

「意業諸惡行一切不作」,意中既沒有惡念,當然也就没有惡行,凡夫的意業惡行,我們修行者一切不作,「故云心寂靜」。這就是常不輕菩薩在人群中所用的方法,希望大家要向此方向修行;「我要入群,但要隔離群眾中的貪、瞋、癡,保護我自己的道心,但是我不離開眾生」。

所以,重重覆覆的,只要遠見有人,就趕緊趨前入人群中向他禮拜,這就是菩薩的行動。常不輕菩薩的修行已經入很複雜的群眾中,用此方法去度化,而不受人群所影響,這是真功夫啊!

常不輕菩薩聽到威音王佛在空中說《法華經》二十千萬億偈,即得六根清淨。原本輕視他的人就起了那分恭敬心,常不輕菩薩就要開始正式說法,還能引導很多人,成就將來成佛的因。「多令立向正道法」,讓人人方向沒有偏差,就在立正道法,正道法「安住無上正等菩提覺道」,將這些人導向正法,讓他們住無上正等菩提覺道中。這就是常不輕菩薩引導眾生,將他們引入無上正等菩提覺道中了。

「常不輕菩薩累劫恆持《妙法華經》」。他在累生劫中不斷受持《妙法華經》,這是常不輕菩薩永恆的功課。「眾生皆當成佛」,教導眾生入菩薩法,就是說《法華經》,進而能教人人成佛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