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0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49集
繪圖/黃逸樵
常不輕比丘恆持誠敬禮拜未來佛,持菩薩行;
遇迷人,云:我不敢輕慢,汝等皆當得作佛。
常不輕菩薩總是入人群中,對人都是恭敬尊重禮拜,這就是他的修行方式。凡夫看來,這個「人」好像不正常;其實不是常不輕菩薩不正常,是他人不正常。這種「人」的道理,就是禮;「禮者,理也」。常不輕菩薩看到人就是合掌、作禮、祝福,這是人人本來就該具有,只因不斷受到無明污染,造成人類貢高自傲,個人的形態就一直改變了。
常不輕菩薩回歸本性,他認為該行的道理,就是往前前進,他不受無明、境界所影響。「常不輕比丘恆持」,常不輕菩薩比丘,長久長久以來因為修行而見道、入道了,他恆久持禮敬的行,用最虔誠的心,「誠敬禮拜未來佛」。因為他的心已經回歸本性,也就是佛性,以佛心看人,人人皆是佛。
在他眼前的這些人,雖然已經出家,卻是貪著世俗,沒有修行可言,其實一點點佛法道理都不懂,只是依著世俗的習慣。
「遇迷人」,卻是修行人都違背了,已經背道而馳;身上穿著僧服,卻是貪著世俗事。常不輕菩薩究竟要如何感化?「無法度」!唯有把握因緣,「他們走不出來,換我走進去」,見人就向他恭敬禮拜,引起他們的注目。
這就是要讓大家心中埋下一顆種子,有這麼一位出家人對人人虔誠膜拜,口頭不斷地讚歎。
「云:我不敢輕慢,汝等皆當得作佛」。常常聽到,「不敢輕視你,你能夠成佛。」聽久來了,從厭而平常。經歷好幾年了,變成「任憑你如何祝福,我根本不需要你來為我授記。」就平常化了。他更加不肯放棄,還是同樣一個形態,一直一直「誠敬禮拜未來佛」。
「持菩薩行」。常不輕菩薩非常堅持修這樣的行,見人就是禮拜、讚歎。不管人家用什麼臉色、態度對待他,即便粗聲罵詈追著他打,他都視如平常,內心沒有什麼波動感覺,他還是一個「忍」字。
常不輕菩薩已經長久時間到處讚歎、到處禮拜,時間久來,直到臨命終了,忽然間聽到虛空中有聲音——威音王佛先所說法二十千萬億偈。就在這當中,忽然間自己的壽命又再延續;因為所聽的很多很多了,好像生命重生一樣。這清淨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清淨,好像重新換了一個生命。
此時眼見、耳聞,種種諸根對境界的感覺全都更新,等於六根重新來,不論人在罵、在批評,不論人惡行、惡相,對他來說,完完全全都不在意了,而且是真真正正幫助修行的那個感覺,所以他更精進了。
所以,清淨六根已,更增壽命,壽命再增加,「復廣為人說是妙經」,不只是禮拜,還廣為人說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「壽命為果報之主體」,壽命,就是果報;種什麼因,就得什麼果,壽命長短就在我們的因緣中。若有結緣,對一切眾生命都是平等地尊重,這種護生、放生、尊重生命。我們若能身體力行,必然得到長壽的果報。
常不輕菩薩做到了,從無始劫以來,修行就是心、佛、眾生都平等,愛惜眾生命。他來到這個地方繼續修行,還是恭敬、尊重眾生;不論對方如何凶惡,他還是用寬闊、尊重的心,名副其實的「感恩尊重生命愛」。與人無爭,與大家共造福緣,他都做到了。
我們要知道,做人沒有什麼好傲慢的,修一個不生輕慢心是很不容易。我們若能心平氣和,看淡這一切,啟發「慈悲利他」的精神;自認是本分事就很甘願去做,做完成了心無一物,只增加歡喜、輕安、自在。這種付出無所求,眾生得救了,自己也得輕安自在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