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》隨順正法 會合佛道

0觀看次
A- A+

201910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48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由前精進持經行者,
得六根清淨無濁穢;
會悟自心性說世諦,
隨順正法會合佛道。

「由前精進持經行者,得六根清淨無濁穢」。這是描述、讚歎常不輕菩薩於威音王佛時開始修行,生生世世以來就是這樣精進聽經、持經、受法,身體力行,六根得清淨無濁穢。

前面第十九品也一直在說,六根清淨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根清淨。不論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五官都與身體有關。既然行菩薩道,無論外塵境多麼濁穢,他都能過濾淨化,收入我們的意識,轉識成智。

修行者的智識、智慧,同樣要從外入。儘管人人本具佛性,沒有外面境界的啟發,我們也無法會遇真理;有外面的境界與我們接觸,讓我們有能力去體會了解,這才是六根緣境,轉境成識,轉識成智,這就是修行。佛陀開始講演《法華經》以來,都在為我們說這些事情,我們要很用心。

從過去聽來到現在,常不輕菩薩準備要入門了。看到常不輕菩薩用很簡單的方法對人、對境不生心,不論他人對他多麼惡劣,他同樣不受外面惡濁、惡劣的形態所影響,他還是抱持著平常心,要起於恭敬、讚歎。

心能保持如此冷靜,不受外面境界所影響,這叫做「會悟自心性」。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說世諦法,世間種種的形態,那些人、事、物擾亂了世間,我們一旦認清楚世間,叫做世諦。諦就是真理,透徹無染就是「諦」。

諦是會遇世間的真理,這種「會悟自心性說世諦」,就是好好地說世間的道理。我們的心既然已經會遇、覺悟了,人人本具佛性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我們已經與這個佛性相會了。佛性就是我們的自心,心性就是我們的本性,相會了。道理清楚,我們就能講世間法。

「隨順正法會合佛道」,度眾生,從世間人群中更加體會了。常常說師資,老師要教導學生才懂得精進,敘說道理要如何延續,就要再去找資料。講學時,說人事要應時機,他還要求知、求悟。教導學生的同時,自己也是在精進,如此才會進步。所以「隨順正法」,舊法新知,正確的法要如何會合現在的眾生,將他度入佛道來,這是很重要。

這位常常入人群向人恭敬、禮拜,一直惹來他人厭煩,出手打他,他快閃,遠遠地還是大聲叫喚,躬身禮拜,「我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也能夠作佛。」持續了好幾年都不變,到底這個比丘來自何方啊?沒有人認識他,也就不知道他的名;於是,大家為他取一個名號,叫做「常不輕」。就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,修得來的名號叫做「常不輕」。

過去長久劫前,常不輕菩薩聽佛說法,於度化時,聽的經、看的相,全都很清楚。從像法一直延續來,已經歷很久很久的時間了。到末法來時,經典在人世間已經被淡忘掉了,將經典束諸於藏經閣。

現在這些迷失的比丘、比丘尼,與他說法也是罔然,就是與他們結見面的緣。有修行的地方看到出家人,他就趕快趕過去,入群眾中向人禮拜,與人結一分好緣。好緣絕對不能有貪著的心,只是讓你認識一下,你能夠記得我,我為你祝福。

漸漸漸漸地,讓大家能夠看到,這是持恆久心,不是一時的好玩而已。已經歷多年了,很久很久以來就是這樣,叫做「常」。常是長久,常常不敢輕視人的比丘,一直到臨壽終,長時間過後,生命終會走到盡頭,叫做「壽臨終時」。聽到「具聞」,「更增壽命」。

又聽到威音王佛的聲音,他自然感覺到:這些人只是認識而已,我還未度盡。所以「更增壽命」,看這些人無動於衷,感覺沒有什麼效果,有一點想要將它放下。就聽到威音王佛的聲音,覺得責任未了,於是又提起他的使命,所以「更增壽命」。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,一段一段地精進,一次一次地投入人群,他的心永遠有一個篤定的方向,精神理念還是如此堅定。

「入佛知見能行難事」,難行能行,世間無難事;只要通達道理,沒有一件事情行不通、做不到,只要你用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