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》策勵其心 志定安忍

0觀看次
A- A+

201910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47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安即不動,定住心思,
忍住耐力,持修勤行。
惟當自勉,安然不動,
策勵其心,志定安忍。

「安即不動,定住心思」,我們的心、腦,要安心不浮動;若能將身安住下來,聽法時,法法入心、入腦,時時回憶經文的涵義,適應在人與人之間的應用,聽經的要領就在這裡。所以安住心思,不可有雜念。

「忍住耐力」,對人、對事要有耐力;對方是輕柔善待,或者粗暴、惡劣的形態?眼對色,面對惡形、惡態就是一個「忍」字。也不必太用心去分別它是惡或者善的形態,我們一心修行,就要善待他人。

有修行的人,看人人是佛。我們既是修行人,即便對方粗聲、惡氣、惡形惡狀;因為「持修勤行」,那些聲與形在修行者眼中都能淡然處之。這是他生來的態度,不要當他是惡。

我們還要定心思惟,安心對境自然事事「忍住耐力」。看任何境界,聽各種聲音,我們這念心都安住在忍耐、耐力,叫做「忍住耐力」。就是要專心「持修勤行」,自己要好好地堅持把握,用心在勤行道,即是「持修勤行」。

「惟當自勉」,沒有人可以鼓勵我們,唯有自心志立定方向。「安然不動」,既已立志,外面的境界不會動搖我們的心。「策勵其心,志定安忍」,自我鞭策,好好地將心定好,我們的志都是堅定。名稱「安忍」,我們不是很刻意忍,是淡然、安住了。這種「志定安忍」的境界很不容易啊!

就像常不輕菩薩,他修得心不動搖,修得心沒有分別相,不只是佛,其他全都是未來佛。就是用此方法修行過來了,先安心,「安則不動」,你的心既然安定下來,就不再搖動。我信佛,佛就是我的引導師,他用言行教導,我們要相信法。安住自己的心,心若安住了,思惟想法就不會偏差。所以「忍住耐力」的功夫,自然所修所得,修行就修在我們聞法持在心中,沒有讓它漏失掉。

佛法從正法、像法到末法,這就是時代變了,信仰的方式也慢慢生起變化了。到了末法,多數佛像都腐蝕傾塌了,但還知道有三寶,佛法還是在人間廣為流傳,但是走樣了。法愈來愈淡了,修行人也變了,已經虛了。

常不輕菩薩就在威音王佛的像法時期,他已經在這個時代再次弘揚威音王佛,因為他就是從正法、像法、末法,經過累生世直到現在。他所面對的比丘、比丘尼,優婆塞、優婆夷等四眾弟子,說是修行,卻是有形無實。

在此氛圍下,常不輕菩薩要如何度化這些人呢?說法沒有用,所以他見人就虔誠禮拜、稱讚,「汝行菩薩道,當得作佛。」就是不斷不斷地提醒大家:「要行菩薩道哦!未來一定會成佛。」反覆說這句話,見人就禮敬,見人就讚歎。讚歎又禮敬,不論是近的或者遠遠看到人,他也立刻追趕過去,向大家頂禮,為大家祝福。長時以來,都是如此。

在這種氛圍下,面對的就是貢高驕慢的人,這種濁氣很重的眾生,不只不肯接受他的祝福,反過頭來,「煩啊!很煩。」惡聲惡語拒絕。他毫不氣餒,依然趨前作揖說:「我不敢輕視你,你將來當得作佛。」讓人心生嫌棄,不僅立刻將他推開,還用木棍、石頭等等傷害他。他還是依然故我。

他不會在意人家對他如何;這種心態,已經忍而無忍,忍到並不覺得在忍了,這是很自然。修行要能修到這般地步實在不容易啊!我們修行不在人群中,自己一個人也要好好地思考:什麼叫做忍?忍在人群中嗎?應該忍在自己,自己要時時自忍,才能忍他。

常不輕菩薩相信,不論這些人用哪一種態度來對待,只是暫時迷失在世俗。佛說人人本具佛性,總有一天會回歸本性,修菩薩行,最終成佛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