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0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46集
繪圖/黃逸樵
無瞋即是戒,心淨即出家。
我性與汝合,平等元無差,
所謂瞋來慈應。
我們人人都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煩惱無明的習氣。這五項心理反應,我們時時都要用心警惕。尤其需要細心、謹慎的就是瞋;境界一來時,反應最明顯的就是瞋。我們要很細心謹慎,切莫不自覺的就從臉部表情反映出不歡喜的聲色。
佛陀教導我們要無瞋,人人內心都要常常自我訓練,心無瞋念,自然表情就不會那麼迅速地反映出來;無瞋就是戒,此即修行的功課。我們有很多的煩惱、錯誤,都出於瞋,而犯戒了。瞋念若能逐漸淡化乃至於消除,自然犯錯的動作就會減少。所以,「無瞋即是戒」,大家都要銘刻心版。
「心淨即出家」,一旦穿上這件僧服的形象就叫做出家嗎?要抱持脫離世俗家的心,不受恩愛牽纏,不受名利、地位的權限給束縛,倘若這些全都去除了,了解佛法,接受佛陀的教育、規戒入道了,這就是出家。
否則,即便穿上這件很莊嚴的出家僧服,卻是心不淨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在身上、在內心,也不算是真出家。若是很虔誠、有修養的清修士,也等同出家。因為清修士也一樣割捨小家庭,發心入佛的大道場,他身心奉獻給天下眾生,也叫做出家,所以心淨就是真出家。
「我性與汝合」,人人若有這分情操,佛說我的性與你會合,「平等元無差」,眾生、佛都是平等;差別只在佛陀已是真正覺道者。從行道中靜寂他的心,心靜寂了,瞬間悟道,天地宇宙、萬物真理全都收攝在他的內心覺性,無事不知,無理不透徹。
「所謂瞋來慈應」,究竟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去除瞋心?凡夫一開始就是見境反應,反映出我的不歡喜,就是瞋心現境,對人就罵、就打等等,很不好的習性立即顯現出來。
這麼重的瞋病,要怎麼辦?倘若境界現前,我們要用慈悲回應對方,「你也能夠成佛,只是你現在瞋心起、無明旺盛的習氣很重,我要用慈悲來度你。」
總而言之,人生就是如此;佛陀的法也是說人間事,《法華經》不離人間事啊!佛陀在世,很多人與佛不投緣,也是批評、辱罵,但是佛都不動心、不在意。
佛滅度後,像法過後,轉入末法,人心濁惡,這時還有人願意弘揚「法華」精神在人間,這是多麼難得啊!佛法要傳總要有人受持、有人願意研究、有人願意說法,法才能普遍在人間,絕不允許有人來迫害佛法。即便在家人用清淨心進入「法華」世界,也等同菩薩;比出家更發心,不僅不能誹謗他,還要保護他、護持他。這在《法華經‧法師品》已經說過了。
外面的境界要如何面對?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要調適好。心若無瞋即是戒,我們修行,規則若守得住,心就會清淨,如此才是真出家。
常不輕菩薩,即便被人打、被人侮辱,他閃避一下,回過頭來,同樣反覆說道:「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將來也會作佛。」眾人用杖敲、用棍子打,用瓦、石丟擲在追打他,他也只是跑開閃避一下,回過頭來,還是同樣:「不敢輕視你們,因為你們也能夠成佛。」
試問,這麼簡單的事你做得到嗎?我做得到嗎?人家罵你,你不僅不生氣,還要讚歎他、向他頂禮,還是那麼輕聲柔語。不是一時,是長時;不是一年,是經過好幾年,還是同樣反覆這句話。我們自問,做得到嗎?可不簡單呀,這是大丈夫心啊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