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》逆順境界 與之同事

0觀看次
A- A+

201910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4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菩薩唯以大悲方便,
入諸世間開發未悟,
乃至示現種種形相,
逆順境界與之同事,
皆依無始清淨願力,
當發菩薩清淨大願。

「菩薩唯以大悲方便,入諸世間開發未悟」。我們既發菩薩心,就要抱持簡單一念──方便,「入諸世間開發未悟」。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;得到佛法,是如此逍遙自在,還未得到法的凡夫就苦不堪。菩薩慈悲為眾生入群,開發還未覺悟的眾生。我們既知佛教法能夠開導人生,去除煩惱無明,就要用方法入人群度化眾生。

「乃至示現種種形相」,菩薩方便示現,同樣以出家身或者在家居士身,或者社會上有各種地位,或者只是做工、小攤販,各行各業不同的形態入人群。這當中都有信佛,解佛法說,人人都願意以各種身行投入世間,為芸芸眾生引導未覺未悟的人。這是菩薩為眾生在人間設方便法,一樣化導人間。

「順逆境界與之同事」,不論境界是順是逆,只要是有緣眾生,很不好的環境、很不順意的方向,菩薩都願意投入到那個境界,與之同事。沒有選擇,哪個地方有因緣就去了,去與那些人合在一起為同事。

「四攝法」當中也有同事度。如何與人「同事」度,如何「愛語」,如何「布施」?菩薩就是入四攝法,與眾生同事度,不論眾生在什麼境界,他都可以為眾生投入。

「皆依無始清淨願力」。長久之前的過去世,菩薩已聽聞佛法,發大心、立大願,投入有緣眾生界,與之同事度;既已發心,就生生世世一路度化過來。「當發菩薩清淨大願」,我們學佛,就要先學菩薩法。菩薩就是抱持這樣的態度,長長久久以來,發心立願,沒有選擇環境,只是隨順有緣眾生而投入人群。

從無央數劫以前,常不輕菩薩既已發心立願行菩薩道、修學佛法,目的是到達成佛。一直到威音王佛,從像法過渡到末法之時,常不輕菩薩就出現在這四眾之中。常常看到這位「常不輕」對人全無分別心,見人就拜,拜了就要為人祝福。

從近到遠,不論在附近或者在遠途,常常來到他面前,向他恭敬禮拜。他厭煩了,口出惡言罵詈,來侮辱他:「是無智人!這無智的比丘,你到底是從哪裡來?為什麼一直要來為我們授記呢?為我們授記的應該是佛,我們修行的深淺,是佛來見證,說我們能夠成佛,才是真實授記。」

道理這些人都懂,知道要有深刻的修行才能得佛授記。但是修而無行,名稱上的修行者——比丘、比丘尼、學佛道者,卻是根本無心行佛道,還停滯在世俗人的習氣,時常發瞋恚心。心一有瞋恚,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五火通燒。

常不輕菩薩在人群中向人禮拜,不論如何被人詈罵,他都安然自在,心不動搖沒有執著,借此環境也是在修行。因此,大家要常常自我提醒,對人、對事,任何境界都是在考驗我們;順境要警惕,逆境要感恩。

因為順境容易讓我們迷失,逆境要時時忍辱,提高警覺。可見,我們處在逆境中不是壞事,要用感恩心。我們要感恩、尊重,外形雖殊,生命都是平等的,與人無爭,人人就能夠造好緣、耕福田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