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0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42集
繪圖/黃逸樵
若佛正法具住世,
教行證三皆具足,
佛像興盛法唯教、
唯行而無證果者。
「若佛正法具住世,教行證三皆具足」,佛的正法若能很完具地呈現在世間,教、行、證三者就具足了。佛陀住世時,法出自佛口親自教育,這是「正法」。大家依教奉行,體會用功,精神理念與真理會合起來,叫做「行、證」;了解、體悟、證知,這三項都具足了,就是佛的正法。
佛在世時算是第一代、第二代,若到第三代弟子就是像法;佛的教法好像是這樣,同樣要出家修行才進入僧團;好像與佛在世時的僧團生活並無二致。不過,修行的心態與生態,還是會有一點點差異。修行生活比較寬鬆,修行者的規矩也愈來愈脫節了。
佛入滅之後,修行差不多已到像法,還是佛的僧團,不過畢竟有一點點距離,這叫做像法。規則、規矩慢慢放鬆了,誰來管誰?誰要讓誰管?
其實,佛陀只要求人人守戒,代代傳戒;人人自愛,愛他,不是「管」,只是一分愛。真誠的愛如何啟發?如何教育?願意來修行的人,愛者自愛,他還是如規,如矩、如律。在佛陀涅槃後,前面幾代還是規規矩矩,直到進入像法,「信」比較鬆動,「疑」就少分出來了。
佛陀出現人間,與宇宙合而為一的真理傳給人間,我們相信真理,相信是佛說,這就是真法。若有信就能接受,有接受自然如規、如律、如矩;若沒有信,僧團的精神理念好像已經鬆散掉了,但還有一個形態在,這叫做像法。
「佛像興盛法唯教」,像法興盛,形態還在,出家人還不少,來修行的人,名相好像還是很興旺。「法唯教」,在這段時間,大家就如是我聞,佛既然這樣教,我就這樣教。這種只有宗教的名留著,就是教我怎樣起居動作,「唯行而無證果者」,只是外形看起來像是僧團,但是僧團中真正要能證果,心要與真理會合,就比較難了。
佛陀再告訴「得大勢」,為何他的名字叫做「常不輕」呢?因為這位常不輕菩薩,凡有所見,看到比丘、比丘尼,看到優婆塞、優婆夷,他就心生恭敬,看到人就開口讚歎、禮拜。
「我深敬汝等,不敢輕慢」,他看到人就說:「我深心恭敬,不敢輕視你們。」「所以者何?」為什麼呢?「汝等皆行菩薩道」,你們大家發心行菩薩道,「當得作佛」,將來也能夠成佛。這是佛陀譬喻過去有這樣一位菩薩,見人就拜,見人就讚歎,常不輕菩薩就是勤修這一項,見人讚歎,對人很有誠意。
「對人誠敬,是菩薩入道之基本」。我們行菩薩道,要如何當菩薩?未成佛前,先要結好人緣。而結好人緣,看到人一定要讚歎,入人群中要能容納任何人,這就是行菩薩道。這位菩薩是發自內心的敬重,用最誠摯的心,向大家敬重禮拜,這是菩薩入道的基本;我們也要向常不輕菩薩看齊。
修行就是要訓練到面對逆境、事事不通利時,常不輕還是面不改色,輕聲柔語帶著微笑回答。凡事若不堪忍,就不會成就。做人要堪得忍耐,事事化惡為善,就要善解、包容,方能知足、感恩。大家用心聽,用意去體會,就能了解這位常不輕菩薩是要來教我們對人要尊重,時時刻刻要用恭敬的態度作禮,用口頭來讚歎,內心永遠這麼單純,這就是真誠菩薩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