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101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41集
繪圖/黃逸樵
無量劫來,時間長河,
難以數計,長時分秒,
無差距離,
靈山就在你我心頭中,
化城在即向前精進......
菩薩修行向佛法僧,
孝順深敬父母師恩,
常生謙恭卑下尊上,
咸從正化大勢圓滿。
「無量劫」來的時間長河。佛陀先釐清「無量劫」,無法計算的長時間,何況分秒。短暫的時間其實就是長時的分秒,因為「分秒累積長時間,長時間從分秒所累積」,希望大家要將這句透徹入心。其實長時、分秒,並無距離之差。
時間長河,一句籠統的話──無量劫來。時間長河就概括恆河沙;僅僅說時間,就有很長的時間可以說,這就是法的深。淺,就是長時間;深,在分秒中長時間去累積,其實無距離之差。
每天,我們都能時時聽法,即時聽法,見人聽法,做事聽法。鳥叫蟲鳴,無不都是說法聲。前面十九品也說過了,不論多深的山谷,風聲、鳥叫蟲鳴和合起來的聲音,就是深妙聲。我們應用六根是要用佛眼、慧眼、法眼,或者眾生眼呢?
究竟要用什麼方法看生態?用什麼耳朵聽聲音?這在第十九品就已經說過了。現在來到第二十品,中間中斷二十七天,大家要將過去的再撿回來。不要有時差、不要有距離,靈山沒有多遠,就在我們內心。所以,化城在近,向前精進莫躊躇。
偈文有說:「菩薩修行向佛法僧,孝順深敬父母師恩,常生謙恭卑下尊上,咸從正化大勢圓滿。」
菩薩是以天下為家,眾生為親;年長者無不都是我們的父母,年紀相仿的,皆是兄弟姊妹;我們一定要抱持這分恭敬的心修行。「菩薩修行向佛法僧」,我們要很尊重、尊敬,就像孝順生養我們的父母一樣。能夠接觸佛法,得到智慧,體解真諦道理,時時法喜充滿,時時慧命增長。
「孝順深敬父母師恩」,所以要先感恩父母,敬順父母的親恩,還要再感恩師長的恩。父母生我們,若沒有一個方向我們還是迷在人間。因此,父母恩、師長恩,我們都要報答。「常生謙恭」,我們對長輩要常常生起很謙卑、恭敬的心態,用著「卑下尊上」,對人人都一樣,「咸從正化大勢圓滿」。
釋迦牟尼佛是以大勢至菩薩作當機,接下來要說的是常不輕菩薩,他不輕視任何一個人。釋迦佛就用威音王佛,累生世來人間,到了最後入滅了,有正法、有像法。在像法中,正法慢慢衰退,類似還有很多形象的佛法、傳說的佛法還在人間。彼時,比丘、比丘尼也不少,就一直延續下來。
但是,修行人到後來就慢慢變質,變得增上慢了,「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」,這些比丘沒有好好地修行,在世俗中攀緣高官顯爵,一直趨向有勢、有力的地方去了。這是描述佛法受到破壞,將近衰微,修行人的形象已經產生質變,佛法已置於危機之上。
這個時候就有一位菩薩比丘,叫做「常不輕」出現人間了,要將佛的正法讓大家重新認識。「常不輕」,他看到任何人就禮拜。一位無我相,無眾生相,真正放下身段,「刻意徵顯」,刻意縮得很小很小,或者縮得要讓人知道這是太過,與大、與小,分明很多。這是啟示我們,他不重視自己,很縮小、很縮小;讓後來的學佛者,遇到這樣的環境,知道要如何修行?如何克服困難?他就是要來顯示這段,讓我們後來者好好地修行。
常不輕一直掛在口頭上的就是一句「我不敢輕視你。」這是要讓大家知道不可輕視任何一件小事,也不可輕視任何一個人,即便再卑微都不可輕視。任何一個人,常不輕菩薩都去向他頂禮;只要是學佛的,他看到了,一定趕快走到面前向他恭敬頂禮。有些人常常看到這個人向陌生人禮拜;當下,感覺討厭而推開他,也有人會打他,甚至用石頭砸他。即便如此,他還是面不改色,依舊謙卑,同樣再拜,然後就是讚歎:「我不敢輕視你,因為你將來也會成佛。」這是這位比丘的修行方法。
修行,只要我們一念心收束得好,不論對人、對物都要用恭敬心。何況對有形、有相的比丘、比丘尼,不必去分別他有修、無修,總是恭敬讚歎就對了,這都是修行的方法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