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》心月明淨 趣向佛慧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9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36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諸佛平等大智慧,
是即宇宙大覺者,
得無上正等菩提。

〈方便品〉:如來所以出,為說佛慧故。

佛陀從懵懂少年,看見人間疾苦,想要尋「道」。這條道讓他一層一關,目睹生、老、病、死的過程,就此跳出四大生死觀,要找出宇宙人間的大道理,所以離皇宮、入苦行林,開始尋道的旅程。

終於找到宇宙的真理而成佛了,稱作「大覺者」。大覺者所說的法,在懵懂迷茫的人間開出這條大覺道;讓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人人知道有佛,了解法,大家用虔誠的心求法,還要用很多心思翻譯經典。經過抄錄留下來的這些法,其中涵義為何?

歷代高僧大德無懼辛苦,拚著生命前往西方取經回來了。經過朝代興替,帝王護持譯經,有多少高僧在譯經過程中得到的感受,無不都是真理。翻譯過的經文,一字一句大家都看得懂,讓我們現在讀起來很順暢。幾百部的經典,讓不同根機的人隨其深入得到法喜,開始發心弘法。大家歡喜行在菩薩道上;《法華經》教菩薩法,無不都是人間真理。人間真理要如何印證佛法?就要在人與人之間。

前面提到苦、集、滅、道,回歸到經文,就是要了解人生,「諸佛平等大智慧,是即宇宙大覺者」。宇宙的大覺悟者,已經「得無上正等菩提」。這種超脫,就是我們的本性已經分明透徹了。人人這念透徹的本性,就如〈方便品〉所述:「如來所以出,為說佛慧故」。佛陀來人間,就是要說出佛陀的智慧;其實,佛陀的智慧人人皆具;眾生即是佛,佛即是眾生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。

佛陀說法沒有離開這四諦法,「為求聲聞者,說應四諦法,度生老病死」。人人都有生、老、病、死,佛陀也說「老」,自然法則,不得不認老。既來人間,佛陀一生說法,到最後也同樣現出老邁相,現出病、死,到涅槃的形象。這是佛陀來人間示相老、病、死的說法。

要如何求出世諦理?必得脫開家庭束縛、人生的牽累。佛陀一個人去探討,終於覺悟了,在瞬間與天體宇宙合為一體。那個覺悟的性,他就應人間的根機來說法,沒有離開如何修行的方法。

「為求聲聞者」,要訓練大家用耳根聽法,專心將法入心。四諦法,苦、集、滅,這條道路要很清楚,就是不要再向外追求,要知道苦。以「說應四諦法」,才能「度生老病死」。「究竟涅槃」,雖然佛陀所說的涅槃離我們很遠,不過一生一世,就像一秒一秒、一分一分,不斷累積歲月。同樣道理,法分分點滴入心,讓我們內心寸寸入道,愈來愈清楚,心自然愈清淨,道理愈明白,直到沒有瑕穢,寂靜清澄,此際就是回歸本性,叫做「究竟涅槃」。

「為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」。要知道十二因緣法,一念無明,就到什麼境界去了?去的當下,我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念?一輩子的業跡,因為在人間有造福,於佛法增加智慧,帶著福與慧安然而去,就不用擔憂,再來人間不是無明,是應因緣而來。

佛陀是應因緣而來,「為諸菩薩,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說應六波羅密法,究竟佛慧」,我們要很清楚。心願何時完成、欲念何時滿足?時間不會等待我們。法是無窮無盡,凡夫要能接受法的因緣。我們如分如秒,歲月長久,這麼多法都能歡喜受持,身體力行在人間,造福因、結好緣,再緣後生世,等待要度的人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