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》四聖諦法 證聲聞果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9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3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佛說四聖諦法,
教小乘人知苦、
斷集慕滅修道,
證悟聲聞四果。

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,誰讓我們歡喜,誰做的事情讓我們不滿意?要培養「看開放下」、「不要計較」的襟懷。否則,計較到底,就僅差一點點都不肯善罷干休。

佛陀告訴我們的四諦、十二緣,大家要很用心再回顧。佛陀覺悟後,最初為五比丘說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法。將人間一段段的苦集來種種因緣的會合,結果就是苦。待人接物,一個聲音、一個臉色、一個起手動作,就有不同的結果。

佛陀說法就是要提醒人人了解這個道理;如何說話,臉色、態度等等。這就是佛陀除了說法,同時也在教育我們規矩。「教小乘人知苦」。佛陀用苦、集、滅、道來引導跟隨來修行的王族五比丘走入這條修行的道路。知苦就要斷集。

現在已了解苦的源頭就是從集來的,人我是非、計較中,生生世世累積來的因緣,集來沒完沒了的苦因、苦根。過去不明白道理,現在明白了,開始從內心仰慕佛法。所以開始要凈心欣慕,如何滅掉一切煩惱的法,才能走入這條平安康莊的道路。

現在說「斷」,也要斷得清楚,這叫做「滅」。你必得下功夫,斷得清清楚楚。修行,就是這樣生活,為什麼還要出家呢?斷欲棄愛。就是離開家庭,進入如來門;棄掉小家,入如來家。我們的身心不再為一個小家庭所局限,我們是為了求道、求法,是要超越家庭,入眾生群中。展開我們的心,真正滅掉牽掛,與菩薩走同一條路,甘願入人群去為眾生付出。

學佛是要走一條回歸如來家的路,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,說諸法空,這就是道。我們乾乾淨淨,在人群沒有受到什麼煩惱所牽掛,能夠大步向前走。

「證悟聲聞四果」,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,我們還是步步向前,堅持道心,同時還要「還」,還過去所累積的因緣果報。該付出,一定要付出;該忍耐,就要忍耐,四聖諦法要很清楚。

接下來,「應四諦法」,就說「謂以求聲聞乘者深感佛所說法,佛乃是應是人對機而以四諦法說」。他們很自然就會發心,斷除家屬的牽絆,過去的欲緣都斷除,專心修行,成為比丘。這就是對機,為應四諦法的人而說。

佛為這些人,「度脫世間四眾苦相,究竟成就偏空涅槃」。我們不可以執空,但佛陀為了不讓他們執著,就要說道理──究竟皆空。他們聽了之後有所悟,到頭來都是空。空的來、空的去,一念無明,也是空的來。

一旦有無明,就說十二因緣法,讓他們好好知道生命的來源,就是經歷過十二因緣。從沒有一直到「有」,開始造業,到最後老、病、死,不斷地牽連、相應。這就是人間。

聲聞、緣覺全都是小乘法,只知獨善其身,要求自己了苦,不要再來人間輪迴。所以佛陀為應這樣根機的人,所說的法是無量數;同樣根機,不同樣的人,就用不同的方式說同樣的法。這就是佛陀要用很多時間,從四諦、十二緣法一直講到現在的《法華經》。

所以,修行要從最根本,佛陀說《法華經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,如何入人群無所畏,不要牽掛,心沒有集來的煩惱。大乘法既利己又利他,現在所聽的,要為未來打基礎,一點即通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