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90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31集
繪圖/黃逸樵
法師持經受用,
讀誦修持,
分別功德如實修行,
能得六根清淨功德,
於是法師功德品釋明。
時光易逝,在分秒中普天之下每個地方都受到四大不調而不斷在壞空。佛陀說四大不調,劫數時間雖然很長,卻也是眾生共業不斷累積啊!一旦濁氣特別興盛時,這壞劫就到了。壞,就是破壞大自然法則,破壞以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為基礎的大地萬物。
壞劫就是濁,這五濁惡世,濁氣從哪裡來?是從人類造作來。唯有發自那分懇切的虔誠,將人心調和,天下才能夠平安。世間苦難人偏多,苦諦與天下共生存,這就是佛陀所說苦的道理。天長地久,這個苦恆常在人間;眾生隨著過去生的善惡業,感因緣果報。
看看世間苦難人,我們好好地向著修行的方向,更要從經典中認識道理。記得第十九品〈法師功德品〉和第十七品〈分別功德品〉,佛陀鼓勵我們要用功,修行人要專心體會。「法師持經受用」,持經,知道、認識了,還要身體力行,叫做受用。
「讀誦書寫修持」,你要認識經文內容,一定要勤讀,還要背誦出來,這叫做讀誦。讀,開始看文字不免生疏,慢慢地不必看文字就能夠背誦。但是讀誦,是否只記得經文章句?其中意思清楚了嗎?若做不到,接著就要書寫,一筆一畫,專心了解這個字如何寫?這個字的意義?有寫過就能銘刻在心版。
所以書寫、修持,最重要的就是要力行。倘若缺少身體力行,不過是認識經、知道經,卻不肯去付出,也是罔然。為了讓大家更清楚,就有「分別功德如實修行」。你懂經、懂道理之後,四諦、十二緣、六度萬行,我們要一步步履踐奉行,才能一直進步。無論修四諦或者四無量心,甚至廣行六度,都是在累積功德。
「能得六根清淨功德」。人事物的道理若能了解,去除煩惱,對人不會起心動念。我們看的任何東西、聽的無不都是清淨。
六根清淨,眼睛看到苦難人,他不忍心。大家動一個口,相互鼓勵,彼此響應。鼻、舌、身等,動了自己的身體去付出,大家合力完成起來便是一件好事。這種菩薩行,就是六根清淨的功德。修行就是這麼簡單,肯做就不困難。
第二十品〈常不輕菩薩品〉,佛告訴這品當機者大勢至菩薩,雖然濁惡世弘法困難,愈要更加認真弘揚佛的經法。
大乾坤的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不調,大家都在受災受難,苦不堪!這些受災、受難人是否有因緣來聽經呢?「是濁世弘經,最為難事。」就算有因緣接觸到,也不一定聽得懂;而要說到他們有因緣聽懂,費時就要很長了。雖然有很多的困難,我們不能因此而放棄,就需要大勢至力。
因為大勢至菩薩德行的特長就是堪忍,堪得忍耐。他在堪忍的娑婆世界,還是來來去去度眾生。用簡單的法,度人人入佛門認識阿彌陀佛;只要引導他入佛門,要了解佛法就很簡單了。
就是這樣的忍耐力,現在要講常不輕菩薩,就請大勢至菩薩來印證,未來常不輕菩薩如何修得忍辱行。這位菩薩在人間修行時,他就是僅僅一句佛號而已,大家卻視他如瘋癲,不斷恥笑他,甚至羞辱他等等。
「得大勢」,因為這尊菩薩經歷很長久的時間,在眾生群中受盡很多堪忍的難關,他都一一克服了。「是為顯常不輕菩薩持經勇猛」,陳述這位菩薩看到人就是「佛、佛、佛」,其心可嘉,但也令人聽得很厭煩。但是因為他讓很多人一直聽佛,這些人未來也有因緣可以成佛,亦由是經之殊勝力量,這就是常不輕菩薩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