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常不輕菩薩品》違緣逆增 益堅道心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9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30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莫忘那過、現、未來。
宗教有何分別?大同小異——心大則同,心小則異。

順逆善惡使人道心愈益堅固,
遇違逆增上緣勝於順緣善友,
故修道者當視違緣逆增為善,
知識精進益友相成互益成就。

人生很珍貴,時間要很愛惜。近來一再提起,希望人人重視時間,「莫忘那過、現、未來」,現在重視,未來不要放棄,過去莫忘那一年、那一人、那一念。我們要追究過去是什麼樣的因,現在得什麼果。現在的果,也是未來的因,這種因緣果報,與我們的生命息息相關;因為這是道理的核心,我們一定要記住。

回顧歷史就是要讓大家提高警覺,這有年、有月、有日,有這樣的人,又有相、有動、有靜的見證,這是歷史也是活的教育。要等到好幾年後再來說現在,恐怕歷史會失真。現在說、現在記錄,這個歷史最真實,歷久而彌新。

昨天聽到胡光中居士接受訪問,他是一位穆斯林。二十年前的「八一七」,土耳其遭受規模七點六的強震襲擊,慈濟要去幫助他們,卻被很多人攻擊。他回憶,彼時他在土耳其投入救災;看到慈濟能夠做到不分宗教,用真誠的愛去付出。除了急難救助,一段時間的陪伴後,還為災民建房子。

當時胡光中問道:「宗教有什麼分別嗎?」我回說:「沒有分別,只有大同小異。」所謂「大同小異」,心大叫做同,心小叫做異。因為宗教就是共同真誠的愛,不論仁愛、博愛、慈愛、大愛都是真誠的愛,所以宗教這「愛」字是共同。

若要說它有分別,只是名相與內涵的分別;發大心就心包太虛,在天地間,一切都是平等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。所以「大同小異,心大則同,心小則異」,這樣的回答,他們很滿意。開始投入為土耳其為無數的苦難人付出,已經整整二十年了。

在〈常不輕菩薩品〉,大綱有說:「順逆善惡使人道心愈益堅固」。在修行過程中,順境讓我們在做的過程中進行得很順利、很歡喜。而逆境呢?即便是這麼的困難,我也能經得起考驗做到達標,這叫做逆增上緣。修行要為人間付出,這種惡劣的環境我們也能克服,就能「使人道心愈益堅固」。印證世間無難事,最重要的是有心人。

「遇違逆增上緣」,佛陀常常說起過去提婆達多與佛的因緣。佛陀曾經是一位國王,為了求法、求真理,他甘願放下國王的地位,去當一位仙人的奴僕,這就是「遇違逆增上緣」,能夠讓他增上修行。

必得經過苦難的淬鍊才叫做修行。釋迦佛很感恩,有這樣的逆境給予他修行的機會,「勝於順緣善友」。這種逆增上緣,比順緣善友更感恩。「故修道者當視違緣」,我們要很注意這種逆增上緣,大時代有大的增上緣,說不定你無心,就會惹來很大的困擾。

「逆增為善」,我們要很珍惜遇到的逆境,我們應該要知道,自己要精進。每一個人生生世世在人間,時代不斷在變遷,我們就要應著時代,「知識精進」真真正正要知、要識,我們要精進、清淨。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。

「益友相成互益成就」,在這樣的時代,人的心理與天地氣候冥然契合,天地四大不調,人心喜怒哀樂不調,都會造成人間事物的大問題。這是很難說,所以道理要靠我們自己審慎細思。若如此,我們將來才有法在人間教育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