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9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29集
繪圖/黃逸樵
佛陀乘因運緣示生人間,
現相法則隨群入眾教授,
說世間四諦法苦集滅道,
聞法受教恆心持行不退。
此〈常不輕菩薩品〉,大意為表達修行過程,逆增上緣,並顯示「世尊順受無怨」,故有逆增上緣〈提婆達多品〉。
及龍女八歲聞經,通達悟道,現前成佛,顯〈提婆達多品〉之殊勝,故有此〈常不輕菩薩品〉。
又意在顯一乘境之各品中,有〈方便品〉亦明一乘之境,於〈法師品〉遂明一乘境中,堅定信受持經之六度因行。
〈提婆達多品〉在全經各品中則居第十二。
之前先明為求大法,欲滿足六波羅密行,不惜軀命,以事圓顯明諦達理,勸勉後世求法精進者。
而此「常不輕」者,不見有眾生惡相,但見其皆具佛性,是即清淨功德之所由來。在全經各品中,則居第二十。
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中之第六品,依跡門三周說法中譬喻之說法。
眾生習氣未了,煩惱無明覆蓋,造種種業、受種種苦;佛來人間為眾生說法,就是要指點人人知道錯誤的習氣造成生生世世受苦難。堪嘆人生執迷不悟,所以各自受業。就是要如何用方法來淨化人心。所以,菩薩道就是要為人群付出,這就是我們積極的方向。
佛陀是「乘因運緣示生人間」。他不是因為果報來人間,而是為眾生的一大事因緣示現在人間,與我們人人都一樣。但是他生在皇宮,現有福、有相的人生。隨著人間法則,到了少年,開始思考人間何以如此不平等?有福的人享福得富貴,沒有福的人受苦為賤民,階級分明,苦難偏多。
「現相法則隨群入眾教授」,人生不論富貴貧賤,都離不開生老病死,這是自然法則。他體會了解,決定離開皇宮去修行,終於覺悟得正覺了,隨群入眾來教導眾生,將法很完整地授予人人,讓人人都能知因識緣,明瞭因緣果報。讓人人都能受教入心,此即「教授」,讓人人得受用,改習氣、造福緣。
「說世間四諦法苦集滅道」,佛陀來人間説四諦法。「四諦法」,苦啊!集來種種的因緣受盡苦報,要滅除這個苦,就要有方法。這個方法,他也要懂得接受進來,此即教授。教在佛陀,受在眾生,用方法教導我們了解了,就能受法在心,按照方法修行入道。
「聞法受教」,就是要讓我們眾生能夠知苦、識苦,還要了苦;這就要聞法、受教。若能如此,一受,就要「恆心持行不退」。聽法一定要堅持道心,分秒不空過。
此〈常不輕菩薩品〉,大意為表達修行過程,逆增上緣,並顯示「世尊順受無怨」,故有逆增上緣〈提婆達多品〉。及龍女八歲聞經,通達悟道,現前成佛,顯〈提婆達多品〉之殊勝,故有此〈常不輕菩薩品〉。又意在顯一乘境之各品中,有〈方便品〉亦明一乘之境,於〈法師品〉遂明一乘境中,堅定信受持經之六度因行。
〈提婆達多品〉在全經各品中則居第十二。之前先明為求大法,欲滿足六波羅密行,不惜軀命,以事圓顯明諦達理,勸勉後世求法精進者。而此「常不輕」者,不見有眾生惡相,但見其皆具佛性,是即清淨功德之所由來。在全經各品中,則居第二十。
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中之第六品,依跡門三周說法中譬喻之說法。《法華經》總共二十八品,從第六品開始,在跡門中就有三周說法,全都用譬喻來說法。在卷首就對大家說過了,有三周、七喻,這是《法華經》的妙處。法已經說很多了,大家要好好地一再回憶,莫忘那一年所說的《法華經》,莫忘那一天所說的那一品,莫忘修行的初發心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