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9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28集
繪圖/黃逸樵
淨心修習菩薩六行,
無有疲倦是大精進。
隨順眾生心性逗教,
說種種法令得受益,
是為方便善巧大法。
用心就是精進。時間易逝,菩薩修行一定不要輕易漏失時間,這叫做精進。
聽法要很用心。當初佛陀在靈山說法時,佛陀才開始要說話,就有五千弟子退席了。雖然有參加靈山會,卻因為耐心不夠。何況現在人要修成菩薩,這時候要面對很多種境界,磨練你的愛心、耐心,讓你從心啟發,從你開始身體力行,由不得不伸出雙手,克服這些環境。
「淨心修習菩薩六行」,菩薩行六度,布施醫療、施藥,布施出他的專業和物資。這種布施要堪得忍耐簡陋的環境,要堪得忍耐人人身上發出的體臭,這就是菩薩六度行中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都要能堪忍,這念心能夠很堅定,就是已經入菩薩道中了;希望禪定、智慧也能在修行中得,這就是菩薩六度行。
「無有疲倦是大精進」,在這樣的環境都不退轉。這就是佛陀所以要教菩薩法,希望人人都能夠精進、堪忍、布施、付出,定下心來,定心入行,這就是修行的大方向。還要「隨順眾生心性逗教」,眾生啼啼哭哭,志工用耐心去膚慰他,這也得要很耐心,為「說種種法」;種種的方法來調教他,「令得受益」。
「是為方便,善巧大法」。不要以為做這些事情哪有什麼價值呢?有啊,這是善巧的方便大法。所做的一切為世間所需要,叫做世間法,但是它的真理歸於出世間的真諦理。
第二十品〈常不輕菩薩品〉,會慢慢地引導我們在人間要如何與眾生相處,行菩薩道。「前為佛為弟子各授果上之記」,在第二十品以前,我們已經看到佛陀用種種方法為弟子說法,而且要讓弟子知道你現在有修行的因,將來會得成佛的果報,佛陀為大家授果上之記。我們在〈授記品〉都看到了。
「而今此常不輕菩薩對於四眾,則授因中之記」,現在常不輕菩薩這一品,就是對四眾授因中之記。現在此刻才開始,譬如常不輕菩薩看到人就讚歎人家,這樣瘋瘋癲癲的,有的人輕視他、喝斥他等等;多麼不堪的處境現前,他都不在意,還要祝福他們,「未來你們也能夠成佛」,這叫做「因中之記」。
他還未修行,我們就要為他祝福,這是常不輕菩薩。「此明但行菩薩道,皆當成佛,故有此品」,這品就是為我們表明行菩薩道,皆當成佛。你要度的人現在雖然與你無緣,只要你發一個心,多結眾生緣,不要厭棄他,將來我還要度他。無論遲早,將來皆當成佛,而有〈常不輕菩薩品〉。
前面第十九品提到修行比丘都要誦經、抄經、寫經等等,無不都是功德。常不輕菩薩平時既不誦經,也不寫經、讀經,但他就只會禮拜;他不是在佛像前禮拜,而是看到人就禮拜、讚歎,將人人都當作佛,這就是他的修行法門。
「此則能受持本經之一句,憶念不失者」,這部《法華經》就是訓練我們不著相,有耐心、恭敬心,重視法,不只對有形的經、有形的僧,而是透過他眼中所見的人人皆能成佛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這是不著相的虔誠。他的心靈深深信仰佛陀,相信佛法,憶念不失,他就是真正地受持經典。
「以是能行忍辱、精進等菩薩行」,以是能行能忍,不但身體力行,又能修忍辱行。我對大家都禮拜,大家不理我,還詈罵我,我還是很歡喜。打從內心那種歡喜,不執著、無掛礙,這種精進菩薩行,「自信作佛」,他相信這樣我就能夠成佛了。「信人作佛」,我祝福大家成佛,這樣我自己也能成佛;因為你既然相信人人都能成佛,當然也相信自己能成佛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