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90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26集
繪圖/黃逸樵
佛陀大覺者,
為人間啟開菩薩之道;
本跡開二門,
應機投教,
法喻談真祕。
時間是這樣秒秒一直飛逝過去,要知道,每一分秒無不都是我們生命價值的關鍵,就像有心為人群做事就會充滿希望;只要我們懂得利用時間、把握時間,時間總是在分秒中回饋給我們希望。
《法華經》不離世間法,完全是教菩薩法;菩薩要入人群、接觸人群的苦難。《法華經》第十九品已在六月十五日講畢,今天開始要進入第二十品。是「佛陀大覺者,為人間啟開菩薩之道」,這是佛陀來人間實踐他的理想,要為人間教菩薩法。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理想,在兩千五百多年後的現在菩薩道開啟了,故說「為人間啟開菩薩之道」。
「本跡開二門,應機投教,法喻談真祕」。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,分成跡門及本門。前面十四品叫做「跡門」,「跡門」是用來教導菩薩法,佛陀將法譬喻人間疾苦,在跡門中就有七種譬喻──「火宅喻」、「窮子喻」、「藥草喻」、「化城喻」、
「髻朱喻」及「醫子喻」。
「跡猶足跡」,譬如足跡,也就是「譬如人間有所造作」,所以《法華經》開頭是跡門,就是要知道我們在人間如何做。法聽不懂,他就用譬喻故事讓我們比較容易了解;這就是我們人生如何來、如何生活,將來要如何去,在這個人間有形跡,叫做「跡門」。從〈安樂行品〉之後,接著〈從地湧出品〉就已經入本門了。
《法華經》「本跡二門之一」,就是「二十八品中後十四品」,很明顯讓我們知道,「明佛身之清淨本覺等地,一切眾生本來具有之覺性與智慧」。大家要很清楚,不論如何譬喻,佛陀的本性,從修行、覺悟、說法,用種種方法應機逗教。
「及本地法身之眾德。故謂法華之開本跡二門」。我們種種的德,舉手動足、開口動舌,一切一切的行動都沒有離開我們的本覺心地。但是佛陀的本心地已經清淨無染,而我們凡夫的心地卻充滿了煩惱無明。我們現在知道了,《法華經》清淨的心門為「本門」,而凡夫有染的心地則為「跡門」。
「佛陀最初成道已來,及至中間隨機施教化眾」,是講生說死,告訴我們如何生,什麼因緣來生,這當中教我們如何到最後。我們所造作的一切轉識成智,所造作的一切歸入八識,希望人人所做的都是對人間有益。這八識都在修行中,我們就有機會轉八識為「九」識,也就是完全清淨的心地。所以來為我們「講生說滅」,就是講生說死。
「以至于今成佛度生」。這是他生生世世來人間度化,沒有離開人間,沒有離開佛陀三千大千的化土,來來回回不曾間斷,就是要為人群談生說死,說滅度等等的教法。「皆是從本垂跡」,都是從清淨心,隨著人間有次序的足跡來教化我們,「故名跡門也」。
前面「跡門」就這樣過來,本門開始完全說佛心地清淨的法身、眾德。包括〈分別功德品〉、〈法師功德品〉等等,就是要顯出我們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清淨本性。
從今天開始,請大家莫忘「薰法香」,那個記憶要好好地再薰習出來啊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