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以清淨根 照清淨境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6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2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意根靜默,尋思清澄,
一切世間法及出世間法,
無不盡包容;
量周沙界,心包太虛故,
知意根清淨,
是以圓滿一千二百功德。

前已說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眼八百功德,耳千二百功德,鼻八百功德,舌千二百,身八百,意千二百。「意根靜默」,意根既沒有看、聽,也沒有聞,都是無聲無息很靜默。

但是,它能「尋思清澄」。「你聽到什麼啊?」很敏捷,「我聽到鳥叫聲。」在我的耳朵聽來,意根去分析它,是鳥叫的聲音,這就是「意」。心原本很靜默;耳朵聽到鳥叫聲,現在分別之後,它就靜默了。循聲去找,「這鳥叫聲從哪裡來?」「哦,前面,連左右兩邊都有鳥叫聲」,這叫做「尋思清澄」,在哪裡都很清楚。

「意根」,在做的過程中,不會說的記憶就比較淡,會做的記憶就比較深,所以「淡」與「深」,就是要認真做,才能將記憶重重放在意識中。倘若認為不輕不重,知道就好了,一下就過去了,記憶比較不深。

這「尋思」,腦中的記憶再將它拉回來了,我們就會很清楚,這就是「一切世間法」。而「出世間法」,付出無所求,皆大歡喜,僅此而已。我們有心去做;做完,放下了。有相無相無不相,有相去為他們建造;無相,做了之後放下,與我們再也沒有任何關係。現在再回憶,這些記憶都浮上來了。

佛陀說過去生,也要說過去生的記憶中,佛的過去,不是著相,就是已經過去了,沒有將它掛礙著。為了教育,佛陀就要再告訴大家,「我過去生是有這樣、這樣的因緣過來。」所以世間法、出世間法,我們慈濟人在世間,所做的多是出世間法,到底慈濟人做了多少慈濟事?付出皆大歡喜,最後「感恩啦」,就放下了。該做時,大家就是很認真做。

世出世間法,「無不盡包容」,不論做世間事,還是修出世間行,無一不能涵蓋。「量周沙界」,從臺灣做到國際,無不都是去付出,圓滿就放下了;慈濟的足跡留在那裡,我們的心「意」已經圓滿了,皆大歡喜。

這種天涯海角,有需要的地方我們都會想辦法抵達,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這些法無不包容在其中。「有為法」、「無為法」還是人去做,做了之後收回來了,再無「那些地方是我的,我有做這些事情」的念頭,現在就要靠回憶。

慈濟人很了不起,「心包太虛故,知意根清淨,是以圓滿千二百功德」。意根就是,任何一個國家傳出災情,我們都願意去付出,不論幕前、幕後,大家不畏辛苦,點點滴滴募款,都是為這件事情而付出。總是慈濟人的心意去完成,募款也就是募心,募款能夠有形的物質來幫助他們;募心,將人人的愛心凝聚起來發揮那分力量。所以,意就有千二百功德。

第十九品,今天就要告一段落。持《法華經》,六根要很清楚。這一品告訴我們,修行要從六根進來。耳朵聽話,是非要分清楚,妙法要放在心裡。耳朵聽法入心,清楚分析:是對的念,或者不對的念,就在我們的行為中,修身、修行。耳根若沒有聽清楚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是非分不清就糊塗了,同樣道理。請大家要將第十九品做為六根受持的方法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