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6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22集
繪圖/黃逸樵
善解諸法之相,
善知眾生之根。
一切世諦,有為無為,
尋思諦觀,如幻虛假。
「莫忘那一人」,這位就是我們的簡守信院長,「善解諸法之相」,他善解於慈濟的人文,他善解於醫療的方法,他善解自己的興趣,他善解慈濟那分真誠的愛。他不只是了解,自己也想要去付出,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叫做善解,就要再「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」。
其實藝術與醫療可以相互結合,醫療是他的本行,對藝術很有興趣,兩者會合起來,展現跨越行業的智慧,所以「深入經藏」。經就是理,這些理論都能通達,就是「智慧如海」。
「善知眾生之根」,要向病患解釋病症,也要看這位病人的根性──他的根機、性情,到底要直接說,或者採用圓融的說法?同樣道理,人的根機不同,性情各異,有的病患能夠接受自己的病症。有的病患身罹重病,來看過一次,為什麼就沒有來了?有愛的醫師就會去追蹤,甚至親自到病患家探望。
因為他知道這位重病患者經濟情況不好,僅僅來看一次病、拿一次藥是不夠的。類似這樣的患者,簡院長已經與他互動很多次了。救貧濟病是我們慈濟應該做的本分事,簡院長不只擔任醫師,他也在做慈善,因為他已是受證的慈誠與委員,當委員是他的本分事。因此,他樂於照顧貧困苦難人,這必得「善知眾生之根」,貧、富都要知道。
「一切世諦,有為無為,尋思諦觀」。佛陀告訴我們,一切世間的道理分成「有為法」和「無為法」;尤其修行更要下工夫知道有為、無為的分別,才能「轉識成智」。
真誠的道理要打開心門,天下為一家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因為天蓋之下,地載之上這些人就是我的家人,我們全都愛。哪一個地方有需要,我們要用慈善的愛心去付出,這叫做菩薩道。菩薩道遍布在各個行業,但是他需要專在法,法要身體力行。
所以,慈善就要行菩薩道,這必得要很多人放棄自我的執著,還要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才能照顧天下苦難人,這就是「無為法」,也是真諦。真諦是「無為法」,世諦就是「有為法」。無為,空中妙有,就是很真純,這顆心可以包容太虛,沒有私己的執著;有我私己的執著是「有為」;沒有我私己的執著就是「無為」,這叫做「空中妙有」。雖然世間一切皆空,但是我還是要為人群付出,是很微妙!有為法是世諦,不能脫離世間。
「尋思諦觀」,無時不在禪,我們要好好地「靜思惟」。「尋」就是尋找,「尋思」,靜靜地找道理,世間事情該如何做,就要好好地觀察道理。「如幻虛假」,雖然我們一直想,想很多,時間全都在虛偽空假中過去!佛陀說法,我們要相信,菩薩道千差萬別,但都不離開一個「誠」字,守誠在意志中,菩薩道才走得到。對自己,如幻如化,像作了一場夢一樣,何必計較呢?佛法在人間,就要有菩薩在人間。
法在人的心,在這心靈之中如何去思惟?學佛的人,有將我們日常的生活歸納於佛法,有隨著佛法道理走嗎?這是思惟中就有佛法,佛法在行為中,都不脫離人間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