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行經於道 以經印心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61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21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雖不離凡夫之六根,
而深入諸佛無盡藏,
即於諸法能離執著,
能善分別能為方便,
教令眾生共歸佛乘。

天地之間這種無常,四大不調和,這是佛陀所說的法,證實人間氣候不調,大水成災,有些人受災難了。隔著遼闊的臺灣海峽,去到四川大地震的受災區還得翻山越嶺,那個時代賑災很辛苦。

為了援助災情,這些凡夫也要向前行菩薩道;菩薩是凡夫,凡夫行菩薩道。這些凡夫都具足六根,「雖不離凡夫之六根」,若不是眼睛去看、耳朵去聽、鼻子去聞嗅、身行去做、舌頭去溝通、意念去思考,這群人去到那裡,哪有這麼多的記憶可說呢?又怎能走那麼遠、去救那麼多人?這都要六根完具。

凡夫離不開凡夫事,但也要行菩薩法,叫做「而深入諸佛無盡藏」。菩薩道六度萬行,要克服多少困難,物資要從哪裡匯集來?這麼龐大的物資如何翻山越嶺送到災民手中?無不需要法。起自一念,故說「莫忘那一念」。那一年,有多少人發那一念心,發揮那分智慧,身體力行走過來,莫忘,都不要忘記。這些都在佛法中,天地宇宙間所發揮出來的方法,就是法。

法源是從佛陀所教法;我們接受法源,發願行菩薩道,用力完成這項任務,叫做「而深入諸佛無盡藏」。人人本具佛性,說不定是過去佛、過去的菩薩,就是身體力行菩薩道的未來佛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。

「即於諸法能離執著」,要離開執著。煩惱無明叫做「執著」,我們要克服很多執著,還要排除重重障礙,大家若沒有忍,也無法完成這件事情。現在人常將「不堪」掛在嘴上,堪不得你向我說一句話,堪不得我要忍耐,使得原本可以做很多好事卻在中途受阻。所以,菩薩精進還要忍辱,忍辱還要精進,無不都是在菩薩的規律中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,一定要行六度。

所以「能離執著」,還要「能善分別」;分別該做的,再辛苦我們也要去做。「能為方便」,我們要如何開這條路走到那個地方去?有很多真實法要走。真實法一定要鋪路、開道,佛在靈山,靈山在我們內心,就是這樣走。

要不然人人本具佛性,為何還叫做凡夫呢?凡夫要成佛,必得累生累世不斷地修行這就是方便法。人人本具佛性,讓你頓時了解心、佛、眾生同一體。原來佛在我們內心,內心本具佛性,這是頓悟。你有佛性,也必得按照這條路走才能到達。

所以有五乘、三乘,佛陀很辛苦說法,教育我們,「能善分別能為方便」,是善法、是惡法,繞了一圈,去除那個惡,往善的方向走,這也需要用方便。「教令眾生共歸佛乘」。

人間事無不都是菩薩行道,菩薩要行的道路就在人間事。人間事是由很多因緣匯聚起來,福、禍都在一念間,是凡夫或是菩薩也是一念心。所以,大家要守在這念誠、正、信、實,沒有偏差的一念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