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理與心會 通達徹相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6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20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是人聞法持行,
體解義趣深遠,
理與心會,無不通達,
故能徹相,無所罣礙。
以是功德,見真諦故。

「是人聞法持行」,我們聽法、持法,不論是讀、誦、書寫,或者講說、聽法等等,必定要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。這個體解很重要,我們若能體解法的趣向,體解法從何而來,我接受之後要回到哪裡去?佛陀教菩薩法,我們要很用心接受,這個法就是要到菩薩的境界。而菩薩則要去到眾生處,這就是「體解義趣深遠」。

「理與心會」,道理與心會合。要不然道理很深,我們的心沒有碰觸到,只怕道與人就分開了。我們的心要與法契合,就是身體力行的方向,自然「無不通達」。

「故能徹相」。相,無相無不相,道理不是僅僅執在有形、有相,原來這個相是什麼理都要能通達,自然就「無所罣礙」。不是只說這個形象的人是我愛的,愛了一輩子,不曾想到自然法則,一旦無常現前的這一天,又該怎麼辦呢?這就是人有相、有執著、有掛礙,喜歡的東西無意間失落了,心也會掛礙。

「以是功德,見真諦故」。我們要看真、看透徹,若能如此就是功德。內修外行,法要接入內心來修,外面的形象不要執著,這叫做「見真諦」,就是已經懂得道理了,我們要用心接受。

無量義的道理,在人間一物多理,一項器物能用很多道理來分析,一項一項將它分開,就是零。化整為零,化零為整,世間的道理大約如此。

所以「無量義」,日常我們接觸的無不都是很多的生理、物理會合。其實我們的體會要更深、更廣,因為你要了解它,才能用得更廣。現在的人講究健康,該吃什麼,什麼時候吃,五穀雜糧要如何吃,方法就很多了。連這些也都包括在無量義之中,這叫做法。法在人間,無法計算分別的法,這些理若通順了叫做真理。倘若理不通不順,就是一念偏,方寸亂了。

「通達無量義」,「乃至聞一偈」不論是聽一偈,或者讀一句,大約都知道了,短短的一句我們也能夠通達無量義。「次第如法說」,次第了解這些法,就可以一一去說法了。法要說,也要經過「百思一慮」。法不是只在文字相,我們還要學世間理,好好地地用很周全的心思考。殷勤,思慮,要好好去想去考慮。

佛陀對人說人間的法,對天人說天人的大善法。若對聲聞,即說人間的苦、集、滅。而對辟支佛,就說因緣生、因緣滅。對菩薩,則是「六度萬行」,六條路,要應無量數的眾生機。這就是佛陀在人間不同地方,就說不同的法。

「已度」、「當度」度「未度」,已經接受法了,才開始接近來,我們要接引他,這叫做「當度」。還有尚在外面徘徊,還未靠近來的,「已度」的人就要度「當度」的人,當度的人成就,度未來「未度」的人,這就是傳法。

正法誠意無偏,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那種誠意的願力,就是我們學佛者要不斷延續下去的這一念心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