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6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17集
繪圖/黃逸樵
知人間疾苦多,方得增長悲智。
菩薩運慈用慧,淨行堅持理念,
救生命、救慧命;造福慧,入人群。
是三乘人,為離煩惱以無染著之清淨智。斷惑證理,即此智之用。
度諸眾生,入佛無漏智。
看見非洲這一大片土地,無可計數的困難人,慈濟菩薩甘願做一位拓荒者,用拓荒者的精神,發揮菩薩的大愛去耕耘這片土地。
要下這個決心,就要有這樣的心性去耕耘。還要立志大愛、布善種子;不只用大愛的心耕耘,還要為他們撒種子;了解當地人所需要,幫助他們運慈用愛、啟智行慧,多管齊下去付出。
菩薩發現當地人都很純、很真,無貪無欲,堪得我們用心去幫助他們。但是,土地如此廣袤、苦難人不可勝數,要如何救呢?菩薩道場就在人人的心,要如何回歸道場?大家要志同道合,立基在「知人間疾苦多,方得增長悲智」,為了人間疾苦多,我們的悲心智慧要培養出來。
「菩薩運慈用慧」,我們要增長悲智,就要運轉這個慈。慈就是和平,大家共同的目標是為天下苦難人,我們就要和氣、互愛、協力,讓人人提升和氣,大家共同的心志就是除滅那些苦難人的苦。
菩薩內在的心靈道場必定要「淨行堅持理念」。淨行就是去除煩惱,人我是非的雜音不要聽,不要受人影響而生煩惱。我們必得先過濾掉那些雜染,內心才能清淨,自己定要堅持這個理念。
「救生命、救慧命」,救生命,一定要先救自己的慧命。芸芸眾生等待我們去救拔他們的苦難命,我們必得自我增長慧命,讓苦難的生命因此增長智慧。所以,彼此的智慧要互動起來,若如此方能「造福慧,入人群」,這就是菩薩所最需要的。
「是三乘人,為離煩惱以無染著之清淨智」。從臺灣的因緣,慈濟菩薩來到非洲,安住在那個地方,就像三乘修行人──大、中、小乘的人。
大乘人,他用心呼籲:「來來來,要知道人間無常啊!要如何把握人生、利用機會。」又與聲聞說:「你們有聽到嗎?這就是法。人生苦難偏多,你受盡很多的苦,就是這樣累積來的。了解人間就是這樣的因緣,現在有人願意帶領我們,就要緊緊跟隨。」這就是聲聞、緣覺跟著菩薩修行。
這就是佛法在人間。在人間,一定是從小、中而大;內心要清理,先將煩惱無明放下,顧好那念清淨的心。也就是法入心了,不再受其他煩惱所影響,若如此,清淨的智慧就會一分一分展現出來。
「斷惑證理」,不要再受這些雜音所困擾而煩惱,「即此智之用」。這就是智慧之用,他懂得分別,叫做「分別智」;一個人的生命能夠影響很多人的價值,這就是智。「度諸眾生,入佛無漏智」。我們要不斷在人群引度,才能接近佛陀無漏的智慧。可見要有所體悟,必得身體力行,做到身心皆歡喜、得自在,才是真正的斷惑證理。
「能誠心受持經菩薩」,要「持法格力如儀典範」。「格力」就是盡心力,說到絕對做到底,叫做「格力」。「格力如儀典範」,要做給人家看,人人自然心生尊重,願意跟隨。
總而言之,無苦不人間,因此人間要互相幫助,能夠教的用心去教,接受的人要用心接受;否則,全都是空過時間,人與人之間無所受用,道理就在這裡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