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6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16集
繪圖/黃逸樵
義理之所歸趣,
了達如諸義趣,
是所說無量義,
法妙何所歸趣。
我們聽佛法最重要的,是要用心透徹了解道理的方向。理與我們的心會合,心在動念中行入人群,這是表達「無量義」。因為人身處世間,會遇到什麼狀況不得而知,我們必得發心立願行菩薩道。
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哪一個地方有苦難,我們定然往眾生苦難處去,發揮菩薩的六度行。方法在人群中,這個法是妙啊!付出,對方得到幫助了;付出的人歡喜、快樂,是最有價值的生命。這是法所歸處,回歸到我們的慧命來。
菩薩的條件──六度萬行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這六個方法一定要應眾生所需去施用,這叫做「義理之所歸趣」。佛陀教我們這樣做,做了之後回歸道理,歸趣在義理;在付出過程中,看到大家得到了,我們也歡喜,即是「了達如諸義趣」。為解決災民困境,我付出再辛苦也要使命必達;達成使命後的輕安自在,就是義趣。
「是所說無量義」,應眾生的苦難,看到我們的菩薩苦眾生的苦,去接近、膚慰他們的心。他有什麼苦,我們就用什麼智慧去輔導他,這叫做「是所說無量義」。應機付出,叫做「無量義」。所以「法妙何所歸趣」,這就是法妙所要歸向的地方,不然,法,又是要往哪裡去呢?菩薩要去的是眾生的地方,《無量義經》也說,菩薩的趣向就在眾生處。
經文「諸所說法,隨其義趣」。我們的義趣就是依照菩薩法去緣苦眾生,這也是如法實行。我們所聽的法,就是「見理之人,諸有所說」,不只用耳朵聽而已,我們也用嘴說,他聽了之後也和我們一起做。所以,說的人已經了解道理去說了,聽的人不僅聽進道理,也付出行動了。這種說、聽、做,聽了之後再說、再做、再聽,不斷輾轉往復。「隨其文義之所趣向」,就是不斷反覆地傳。
「皆與實相不相違背」,這與真理不相違背。我們這樣聽,這樣說,也這樣做,做得會合起來,沒有違背。「不見理人」是「舉口成病」,若無法體會這個道理,人家要去造善就阻礙人,因為心有所掛礙的無明,就是障礙。
若是「其見法者,出言正心任運,自能契理合機」,我們會合道理,自然出言都是誠正信實。慈濟人起自誠正的意,要做的方向很正確。「任運」就是怎麼做都是對的,也都是契合道理、契合根機;任何困難的眾生,我們所說的道理都能契合他所需要,輔導他的心,幫忙他們所需要的。
「即自心性」,這一切法都是從我們自心性起。「一念間淨」,一念若淨,萬事都是清淨,沒有染著;一念間若污穢、染污了,一切行為就會偏差。「以世諦語言」,我們用很淺顯的佛法告訴大家。這些經文就是佛陀所要教育我們,當中的含義很豐富。用世間真理,換成很白的語言,都是順正法。
佛法在人間,我們是要做出凡夫事,或者出世間事?凡夫茫茫然無所方向;若是學佛的人,對錯都很清楚。而且「義理之所歸趣」,我們聽來的這些道理用出去了之後,道理再回歸回來還是「皆順正法」,皆順經典所說的話。不論我們做多少,收回來就是與法相會合,這就是正法,就是用在世間的世間法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