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6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15集
繪圖/黃逸樵
意根能知是法者,
能對法而生意解;
如欲了自心意識,
須不迷著於現境。
通達解了無量義理,
清淨意根轉識成智。
意根,我們的思想、理念就是未來的方向。現在這一念,就是我們將要取於行動的方向,更要照顧好這念心。
前面提到耳、舌,意有千二百功德,眼、鼻、身有八百功德,各個「根」都不同。從頭到腳就是我們完整的身根,卻只有八百功德,因為這副身體匯集各個「根」,無論冷、熱,軟、硬,有接觸就有感覺。
而若將眼睛遮起來、耳朵摀起來,身上的耳朵、眼睛還在,為何不知道呢?空有這副身體也沒有作用。這副身體除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各有作用外,還有心意,也就是意根。
意根,身要行動之前要先思考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意識都包括在我們一身之內,它的作用能夠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也能夠指揮:我想、我要、我佔有,就會做出很多不法的事情。或者,我要為天下人人付出,這就是生命的價值。
意根,是好是壞全都有思想。
「意根能知是法者」,意根能夠知道過去、現在,還有未來很多的法。倘若一時迷失自己,「未來」的結果是什麼?
「能對法而生意解」,我們學法,這個意根還能了解法,若往好的想,佛陀了解宇宙萬物的真理,事事物物都有它的起源,事事物物都有它的道理。所以他尊重法則,嚴守規矩,了解如何待人接物等等,一法通,萬法徹。這也是從意根來完成。
這個意了解法,所有的法就是讓我們的意志、智力更加清楚,相輔相助。因此,我們了解意根要有外緣來助,從外緣的法入心,我們的心就能解萬法。看到一件事情,我們就能體解千萬般的道理。
「如欲了自心意識」,若想要了解我們的心與意識,唯有「須不迷著於現境」。你若想了解自心的意識,生一個念頭,就不要執著現在的環境。現在的醫療解剖能夠了解病理,讓未來的人也能理解這個疾病,能夠照顧未來有同樣疾病的人,叫做「通達解了無量義理」。類似這樣,我們過去不知道,迷在人、事、物;現在知道了,就能「通達解了無量義理」。
「清淨意根」,《法華經》說那麼長了,我們比過去還未聽法時清楚多了。現在面對任何環境,我們要能「轉識成智」,就要「成所作智」,然後變成「妙觀察智」。希望最後能夠進入「大圓鏡智」,心就像一面鏡子,外面的境界一來,我們要將知識轉成智慧去了解。
來一回人生,能夠幫助苦難人改變他們的人生,不論多少總是盡心力,做得到的,大家來呼籲,這叫做智慧,也是「清淨意根」。所以,我們需要「轉識成智」。不要執著在眼前,把握因緣,做就對了,不受少數雜染的聲音所影響。總是善念能啟發很多人的愛心,進而發心投入,這就是助緣,也是「轉識成智」。
我們的意根,都要往好的方向思考,要將法、愛的道理不斷傳揚出去,啟動人人的愛心,去為苦難人救拔苦難,此所以我們需要精進。只要我們一念心正,就能為天下人做無量邊際的好事情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