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6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14集
繪圖/黃逸樵
大圓鏡體明淨,
宇宙星光觸契。
佛陀所說諸經,
明諦書寫流通,
使法脈不斷絕,
聞法知識並行。
佛陀的教法用在我們內心,人人要有所覺悟,既然無法離開人群,我們就要做一位覺有情人。這「覺有情」,要去哪裡遇有情人呢?「天下一家」。我們要很用心,一段一段鋪路,一條一條的路都要入我們的心來。
人生不過是「博戲人生,藉戲說法」。我們學佛者若有一顆慈善的心,將它視同遊戲人間,就是將它當成人間的遊戲。人間有苦難,我們要投入人間去救拔苦難,這也是演戲的人生境界。
菩薩遊戲在人間,迷茫的眾生是博戲人生;醒悟的人生,就是遊戲人間。人生就是如此,「人心浮幻」,人的心都是浮浮沉沉;聽法時心安定下來了,回歸日常生活,心又再浮幻起來,很不踏實的人生。「遇慈航度」,在苦海茫茫中要能遇到慈航;就像我們現在遇到佛法,要從煩惱無明的此岸,藉助佛法這艘慈航,渡到真正安樂的彼岸。
「大圓鏡體明淨」,就像一面大圓鏡所照過的影像,不論乾淨或骯髒,回歸過來大圓鏡還是清淨。「宇宙星光觸契」,佛陀夜睹明星,本性與宇宙星光一接觸,悟性瞬間開啟,就此成佛了。
「佛陀所說諸經」,佛陀說過種種的經典,他從「苦」開始,一直說到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是佛陀教育眾生履踐奉行菩薩道的最後一部經典,他用明諦,就是很清楚的道理,不論「因緣果報」,或者「四諦法」,結論就是要我們精進行「六波羅密」。「明諦書寫流通」,這些法一定要流傳,話說了就過去了,最重要的是要記載下來才能流通,「使法脈不斷絕」,要不斷傳下去。
「聞法知識並行」。我們聞法增長知識,接著就要身體力行;先聽前面人間事,再來啟發人人顧好這念心,聽法之後要如何受用。
修行也得從身修,若沒有這副身體要如何修行呢?修行的形態就是為了顯出這個法性。了解「法」,我們才能「覺」,覺與法是一體,這個法常住,從來不曾離開。妙身,用在我們身上,有肉身、天身、慧身、法身、佛身,我們也能具足五身。佛陀就是用這副身體去修行,修得現在覺悟之後的佛身,這就是「妙身」。
我們這副肉身要選擇智慧;知、識、行,行善要做對的事情,這是如法修行,叫做「法性之妙身,以清淨常體」。我們這副身體應該清淨了,沒有再造惡,不再有顛倒人生。
「以清淨常體,一切於中現」,我們修行者認真聽、認真看,哪一種個性的人如何行動,都留存在我們心版;佛陀說的教法,我們誦經時就懂得將這個善、惡行,好、壞事情都將它歸類在內心,全都在身中現。
前面談到「身」有八百功德,已經告一段落了,接下來就要說意的功德。我們的身覺觸了知有逆順苦樂的境,我們的身、意與那個境界會合時,順境或逆境接觸到我們的身,就有苦、有樂的境界。
「以其與物合時,則有知覺」。倘若沒有任何物件碰觸到我們的身,就不知道這物件是硬是軟,是冷還是熱?必得有冷、熱的碰觸,知覺才會有所感受。「與物相離,則不知覺」。
「所謂三分言功,一分無德」。其實我們說的是看前,看左、看右這三分的接觸,雖然有功能,但若任其消耗,沒有成就也就沒有德了。不論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理沒有入心,也就沒有德。
連「意」,倘若只是看看、聽聽,沒有發心了解真諦道理,意同樣也沒有德。總而言之,這個德是正方向修來的,一旦方向偏差了,差毫釐而失千里,就都沒有功德,「故知身根惟八百功德」,我們要身體力行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