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修功養德 身無過失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5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04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持戒定慧,不動如山,
覺有情人,即心是佛;
慇懃精進,修持不息,
思惟淨戒,防非止惡,
修功養德,得身無過失。

人體一身,六勝義根。
眼以見色,耳以聞聲,鼻以嗅味,舌以嘗食,身以觸受,意以識別。

「持戒定慧」,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戒、定、慧。戒,我們要能防非止惡,因為懵懂人間,習氣互相熏習;我們要去除凡夫懵懵懂懂的習氣,就要好好地持戒,對事有道理、對人有禮節,就是將身守持好。守持戒律,就是防非,戒得不再有不對的行動,叫做戒非止惡。

我們的心緣著外面的境界,心無定性,在分秒間到底轉過幾次心念呢?我們要定心,必得好好守住這念心,才能防非止惡。慧,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智慧。對人處世,我們所看所聽都懂了,但是你懂的不過是「浮塵根」,浮浮的,人家怎麼說,你怎麼聽,那個道理的含義完全沒有考慮到,不過是形形色色浮沉的知識。認知,更需要運用智慧,這是前面所說的「轉識成智」。好好用心「持戒定慧」,持得「不動如山」,不論身、心、意,對的方向我們要堅定。

「覺有情人,即心是佛」。我們學佛的第一念,就要與佛一樣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一樣是覺。佛陀修行的過程、目的,最後的覺悟,再入人群度化眾生。

佛陀能這樣修、這樣覺悟,就開始入人群,將他所覺悟的心性、理解向人間布達,宣布人人皆有覺性,人人也都可成佛,這是佛覺。我們相信佛的覺悟,跟著他走,目標也是覺;我們做人要覺悟,不要斤斤計較;因為佛的心就是我的心,我的心就是佛的心,「即心是佛」,這就是我們凡夫想要覺悟的境界。我們一定要依照此方向身體力行。這身體力行必然需要「慇懃精進」,絕對不能半路休息,叫做「修持不息」。

學佛的心志,已經走上對的路,就不要停歇,回歸初發心,好好地思惟清淨的這一念心。回過頭來,不動如山,這種清淨心定要好好地珍惜。還要「修功養德」,所做的不是為自己求功德,但是習氣有無改變呢?各人都有累生累劫來的習氣,因為修行,就要改正過去的壞習氣,還要學習威儀規矩,做我們應該做、應該修的法,若能如此,叫做「修功養德」,自然「得身無過失」。

「人體一身,六勝義根」。這個「勝義」就是我們要修的規則、規矩、功德,這當中所包含的道理叫做「勝義根」,這都在我們人的身上。

之前,〈法師功德品〉已說到「眼以見色,耳以聞聲,鼻以嗅味,舌以嘗食」。「舌」有舌的功能,知味道,吃下食物為我們的身體補充營養以外,就是說話。想要說話也要懂得分辨好、壞話;因為口有四種惡業──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、兩舌,我們都要很注意。

因此,我們不只不能兩舌,凡是開口說法,就要將好的法收進來,從我們的心,出自我們的口再說出去,讓大家吸收得到,改變人生,度化眾生,這是舌有千二百的功德。接下來就是「身」,身、意,「身以觸受,意以識別」。身體才有八百功德而已。

「身能覺觸,了知逆順苦樂之境」,「身」,因為能覺觸,能夠了解這是順的境界,或是逆的境界,是苦的境界,或者樂的境界,這在我們身上都能感覺得到。所以,「身與物合時,則有知覺」。我們的身與物合,就有覺知。「身與物相離,則不知覺」,與物沒有接觸,就沒有覺知。

「所謂三分言功,一分無德」。「德」,就是你感觸之後,有付出過什麼嗎?沒有,就是無德。「得者,德也」,有所得、有所造作,就是有功有德。有這個功能,但是沒有造作,或者根本沒有這個功能,它就無德。所以,三分有功,「一分無德」。

「身」,「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八百身功德」。你能夠修行,就是你的身體能受持經典,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,造八百功德。

我們的身只有八百功德,身體若沒有修,就是造無量的禍因,業還是一身造。倘若如法修行,就能得八百功德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
 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