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4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703集
繪圖/黃逸樵
自在輕安善逍遙,
逢人歡喜傳法樂,
修持經法滋長慧命,
獲法喜精髓微妙法。
從內心不斷湧出喜悅,輕安就是心無粗重的煩惱和困難,就是很自在、很輕安,有著那分抑制不住的喜悅,這就是「自在輕安善逍遙」。沒有不好、不如意的事,叫做善。人生,應該是很快樂,無憂無慮,每天就是很自在輕安,總是沒有惡就樂了,此即「善逍遙」。
與人無掛礙,「逢人歡喜傳法樂」。我們與人沒有瓜葛,卻有那分好緣,每每看到人就要傳法。看到的人是這麼輕安自在、這麼歡喜,見到人就要傳法。這樣的人,不就是我們所要尊重、亟於結交的益友嗎?在這當中我們了解,就是要用法,還是法。
法要從哪裡來?受持經法。因為兩千五百多年前,佛陀徹悟人間萬事萬法,無量世出世間的道理。無量劫來,屢屢來回人間當然要說世間法;再入人群來講出了出世的道理,勸人人處世的方法。處世方法就要從道理上教導我們,若不懂得人間法,我們如何對人做事?這樣就無行可修了。
修行就要學會做人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若能清楚,就是有修養的人,也就是依教奉行、受持經法的人。「修持經法滋長慧命」,因為他有持經,自能滋長慧命。有修行的人,事情看得清楚,慧命在增長。因為我們輕安、逍遙,逢人歡喜傳法,這都經過受持經法,已經得到法來滋養我們的慧命。
「獲法喜精髓微妙法」,法喜精進,我們得到法了,法的微妙在我們內心發揮效用。即便在困難中,人家有意無意為我們指點一個明確方向,總是讓我們走對路了,都要心存感恩。
面對人間事,我們都要抱持簡單的心,永遠都在「自在輕安善逍遙」中。因為我們已得到「法喜精髓」,微妙法在內心不斷滋養我們的慧命。得到法的滋養,我們每天都很歡喜講這些法。這種歡喜傳法樂,必得「修持經法滋養慧命」,我們才能傳法。否則自己得法都不受用不歡喜了,要如何傳法給他人?
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,我們如何會合道理來與人說話,這也是舌根的功能。要傳揚佛法,也得靠我們的舌根。我們思想正確,舌根若動,就是要說法,絕不是只用來品嚐甘、苦、酸、澀的滋味而已。我們是要用來說對人間有益的話,人人要很用心體會。
這攸關於說法,都與舌根有關係,所以,舌根的功德是「殊勝如是」,就是這樣。「五舌之用,文不明顯」,舌根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全都可以表達法,此即「五舌之用」,「能作六道語」,它可以為天人,為天說、為人說,為地獄、餓鬼、畜生說,可以在這六道中來講說道理妙法。「即肉、天二舌」,我們的肉舌與天舌,就是二舌。
「能作二乘語」,就是聲聞與緣覺二乘的語言,「即慧舌」。所以「能作菩薩語,即法舌」,菩薩就是說法。對天、人就用我們凡夫的舌頭來說智慧的語言。菩薩要說的法,叫做「法舌」。「一時互用」,同一個時間互用,這就是「佛舌」。佛也能對天、人,對一切菩薩來說法,這就是佛舌。
舌根,有這麼多法用,我們要好好地利用舌根,時時都能輕安,可以善逍遙;說好話能夠度人,人人聽法歡喜、理解法,我們時時都要傳法。受持法來滋養慧命,我們說法給人聽,也是增長自己的慧命。總是一切就是以舌根來成就。
舌的功德有千二百,「舌根功德竟」,這段文就告一段落。我們的六根、六識,都各有用處,舌根的用途更開闊。我們要好好珍惜,就要說好話,多勸人向善的功德去實行,否則,很快無明風一吹,功德根反向,就成為惡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