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97集
繪圖/黃逸樵
舌以味為緣而生,
舌識依舌根而生,
舌根因舌識能嘗,
舌根因能觸諸味,
舌嘗甘苦名舌識。
前面談到鼻有八百功德,而舌的功德比鼻的功德更大。「舌以味為緣而生」,舌根在我們嘴裡,它的功能、利用就是能分辯甜的、鹹的、苦的、辣的味道。
辣、鹹、甜、澀,眼睛、耳朵無法感覺各種滋味,唯有嘴巴能嚐出滋味。可見舌根很敏感,「啊,這麼苦!」能知道這麼苦就是「緣」,要將食物含在嘴裡,才知道它是苦的。譬如三餐吃飯,開口動舌,將食物拿進嘴裡,滋味如何?吃了自然就知道。
舌頭的識就是有感覺,故說「舌識依舌根而生」,我將食物含進嘴裡,因為有舌根的識,舌頭的神經就能去分別滋味。舌的功能是識──感覺,就因為有這個感覺才能分辨或苦或甜的滋味!感覺是良能,若失去那個良能,我們既不知道苦、酸、鹹、淡,也不知道是熱或冷。所以,知道就是「識」。
「舌根因舌識能嘗」,因為這片舌頭的「識」有這個功能。譬如我們將苦苦的藥放進嘴裡,用舌頭嚐嚐看,去感覺苦的滋味;其實,也就是「識」在分別。「舌根因能觸諸味」,舌根可以接觸種種的滋味,而辨別是香的甜,甜的香、還是鹹的香?這都是在嘴裡嚐出來的。所以「舌嘗甘苦名舌識」,我們舌頭去嚐、去分別任何甜、鹹、苦、澀的滋味,舌根的識都能分別。它有功能,但是也需要良能。
經云:「復次,常精進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,得千二百舌功德。」
「此段長行文述經意」,接著要用長行文來敘說這部經意。「首顯舌根之用」,第一項要先讓我們知道舌頭的功用。「次顯巧於說法,多眾聽受供養」,先讓我們知道舌頭的用途;能分辨鹹的、苦的、甜的、澀的、辣的,日常吃的三餐,讓我們知道舌的功能。接下來,善巧說法也要借重這個舌頭,「多眾聽受供養」。
「舌能圓談,故有是德」,我們能夠說話也要借重舌根來表達,善巧方圓很周到,所以舌有千二百功德。又是如何?
經中復云︰「若好若醜,若美不美,及諸苦澀物,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,如天甘露,無不美者。」
「若好若醜,若美不美,及諸苦澀物」,意即「鮮好、醜惡」,將食物放進嘴裡嚐嚐看,不論酸掉了,很不好吃,這種「醜」;或者很甜、很好的食物,感覺吃起來很歡喜,這種「甘美、惡味」。我喜歡或不喜歡的氣味,這都是吃東西的感覺。
「味苦與澀,或不中食者,是苦澀、真美味」。不中食者,不論它好吃、不好吃,我是就不喜歡吃。苦的、澀的,我若喜歡吃,苦的也覺得很好吃;若不喜歡吃,就是甜的也不喜歡,同樣道理。「在其舌根,皆變成上味」,這是入口就作分別,舌頭只負責動作,但是喜歡或不喜歡的感受就在那個「識」。
「持經之人,一心在道,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」。修行人心在道中,沒有分別好吃、不好吃,不論好不好吃,都是為了滋養身命。我們過堂時都會唱誦「食存五觀」,其中有句「為療形枯」,為了修道業,就要顧全生命;若沒有生命,也無法學道。「而於世味,無所揀擇」,不去分別好吃不好吃,總是吃了就有營養,這是修道人的習慣。
看到人生疾苦偏多,吃,還有什麼好挑食的呢?因此,修行人要很珍惜食物,不要隨便浪費,也不要嫌東嫌西,進口的食物都要說「很好吃」。「如天甘露,無不美者」,可以滋養身體就如甘露,我們要很珍惜。
我們人人若能發心修行,任何食物都像甘露,「無不美者」;不要挑食,吃什麼都好也都很歡喜。就如天人,「天甘露者,乃是諸天不死之藥」。水也是我們的不死之藥,人人都不能缺水,因此我們要很珍惜水資源。「入此法門,如飲甘露,無不美者」。若能如此,我們如飲甘露一樣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