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在在處處 示現有生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3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96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在在處處,示現有生,
猶如彼月。真如法性,
契理應機,理當信順,
如法修行,當如法說。

「在在處處,示現有生」,諸佛菩薩示現人間,無處不在,叫做「在在處處」。人群中哪一位是佛?哪一位是菩薩?我們凡夫無法體覺。菩薩在在處處示現,或許就在身邊協助我們做很多事,我們對人人時時都要尊重、感恩。

「猶如彼月」,就像那輪明月。宇宙間行蘊不息,農曆十五過後,原來的滿月就慢慢消蝕了,到農曆三十、初一時,月亮就隱没不見了。然後,慢慢地出現月牙兒,稱作新月,到農曆十五,又出現一輪滿月。無論星月或滿月,月球一直都存在。

我們的「真如法性」也是如此。當我們靜下心來聽法,法水點點滴滴浸入我們的心版。每當靜下心來就要找出我們的法性。

真如法性時時都在,只是我們有時候忘記了。就如行蘊中,是地球讓太陽閃過去了?或者月亮閃過太陽了呢?這都在天體中。行蘊都在我們不知覺中不斷在變化。

「契理應機,理當信順」。這些眼睛看得到,感覺得到的事相,要如何與道理會合?用很多種譬喻讓大家能夠了解,思透在理中。因為人人的根機不整齊,就要用種種法來契理、契機。

「理當信順」,理是這樣,但我們還沒有很了解,就是根機還未成熟。不論如何,理是真實,日升、日落就是星球的循環。眼睛所看得到的都是粗相,這個粗相與微細的法,就只是道理。要讓我們慢慢想,這個事物與這個道理同,就是契理、應機。契機或是契理,總是大家的根機都存在,道理也都存在,但我們自己的根機要如何與理會合?

「如法修行,當如法說」,我們照法這樣說、依法這樣修,不可半途而廢。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選擇正確方向,再無疑心,步步向前精進。

修行就要精進,無處不在,無論在人群中,或在林樹下,都專精在坐禪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不離開靜思惟修,都沒有離開法,叫做「持經」。這個法是我們所要學的,就要好好抱持著,不要放棄。「菩薩志堅固」,菩薩下定決心要走這條路,志氣很堅定,「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」。就是辟支佛、聲聞見到法發大心,這樣修習過來,叫做菩薩。或者讀經,或者為人說法,「聞香悉能知」,只要你了解道理,自然一理通,萬理徹。
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都叫做「五根」。五根要如何互用相通?所說的「五通」,是天眼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。現在所說的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,都是有根。

從眼、耳、鼻、舌,要如何看出眾生都平等?眾生受苦難,「人傷我痛,我苦我悲」,入人群中去,人群的苦猶如自己的苦。菩薩將眼、耳、鼻、舌完全收入他的身體行動中,身體與心意合一為眾生付出。所以,他用耳朵代替眼睛傾聽苦難的聲音,耳聞如同目見一樣,即刻前往救苦。這是眼、耳互用。

至於鼻根呢?一進到那個環境,就能得知其中境界為何?這是菩薩的智,「轉識成智」,知道「這是鳥叫聲!」立時得知鳥兒的蹤跡。這就是互通、互動,「聞香悉能知」,菩薩諸根都能互通。

看看我們唸那麼多經典了,這些根,眼、耳、鼻,還是無法互用;表示還有很多境界還未通達,所以我還不是菩薩,僅僅是讀經的人而已。讀經就要讀入心,還要起作用,如此才能成為菩薩,否則不過一個名稱而已。

我們很想追求經與法,不過身體還是凡夫的身體,只是藉這個經力,而有此功能。我們凡夫從讀誦、聽經的過程,而知道道理。所以,持經的人要用功以敷應用。不論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我們都是依法而行。法已經入心了,舉手動足、待人處事都是用無漏、清淨的法來行天下事,「故鼻身意皆言無漏也」。

持經的人若有五鼻相,就能分別清楚,也知道修善法有信根,善念就很堅固,「鼻根自在」,鼻根就很自在。若相信,我們就可以利用它。不只有肉鼻,還有天鼻、慧鼻、法鼻、佛鼻,與天耳、天眼都可以互通、互用。在在處處,天耳看到、天耳聽到,或者天鼻聞到,或者智慧接觸到,無不都是法,都是佛,在在處處的道理都很清楚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