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精進勇猛 滿善為業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3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9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於善惡行專精律範,
決斷事物勇猛為性,
對治懈怠滿善為業;
於法無染曰精,
念念趣求曰進。

「於善惡行專精律範」,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惟、行動,心念時時要顧得好,一念偏差千般錯;因此,我們需要專精律範,在日常起居中,思惟、行動都要很謹慎。這個「專精」,就是要將我們的心攝在這個「律」,也就是戒,我們要持戒、守戒。行在菩薩道上,儘管我們很願意付出,但也要守持規律,這是精進修行者不可或缺的,因為我們入人群度眾生,就要成為人群中的典範,叫做「專精律範」。

「決斷事物勇猛為性」,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思考清楚,作決斷必定要很細心,觀粗、思細;眼睛看得到的比較粗相的,但是我們內心定要從細微處去思惟。決斷事物要很細心,決定之後就要勇猛精進;這是我們修菩薩法的人應該要培養的態度。既然下定決心就不要拖延怠惰,為眾生利益的事要趕緊做,才能成就天下事。否則儘管想的都是應該要做的好事,但缺乏勇猛心,決斷了也沒有用。這就是「對治懈怠滿善為業」。

人生要做到「滿善為業」,何時能「滿」呢?佛陀有說,無量劫一直做,做到真正與宇宙天地合而為一,到達寂靜清澄的境界,得大涅槃,就是覺悟成佛。我們還未達到,這善永遠都未滿。因此,我們要自我發願,就是一直做,以對治懈怠。因為懈怠很容易,要精進比較困難,所以善惡行都要知道。

「於法無染曰精,念念趣求曰進」。於法,切莫以為:「我這樣修行也付出不少了,很辛苦。」常常說付出還要感恩,辛苦付出就是菩薩的道場,我們要轉辛苦為幸福。否則,倘若內心瀰漫著辛苦的感覺,這叫做「身心疲倦」。

若想到辛苦,心也疲倦了,就是被染著了,這是很可怕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精進,「於法無染」,不要讓世間法來染著我們的心、障礙我們的精。「精」就是專一,不要障礙我們專心向道的這念心,人人要銘記「於法無染曰精」。

「念念趣求曰進」,向著所要追求的目標,我們念念不斷,有進無退,就是要到滿善,絕對不能停歇;對內要精,叫做「修」,內修叫做「功」,自己要用功在「於法無染」,這就是「精」。要很專、很精,內在的修行,就是不讓世間重重疊疊的煩惱給染著了,而將我們的本性給埋没了。

時時對治懈怠,沒有染著,自然就會精進。時時都要念在「滿善為業」,我們的方向就是向前精進,念念的趣向就是到佛的境界。唯有這條菩薩道能助我們趣向佛的境界,這也要用很多功夫,不間斷,我們才能用心向對的方向步步精進。

偈文又說︰「或在林樹下,專精而坐禪,持經者聞香,悉知其所在。菩薩志堅固,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。」

修行者或處空閒林樹之下,專心貫注不散念,精進住禪定。知其所住,樂於空寂,清澄滅諸妄想,得住靜思惟樂。若菩薩行者,持心志願堅固,坐禪辦道、離欲清淨,故云菩薩志堅固。

坐禪若讀誦,於內心證得無染淨體,獲大悲智,自受用故,若於大眾為人講說,聞此香時,知是大菩薩道心,堅利之慧。如是心志貫徹諸法無所不通。或在林樹下等,辟支佛,即是菩薩。
我們要知道心的方向在哪裡?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;這是內心的精進,也是形體上的精進。我們的心清澄,不會讓周圍環境所染著,很多的煩惱、無明、妄想去除了。他們將眾生的苦難當成自己的道場,「菩薩志堅固」,這就是菩薩志願最堅固的地方。

經典所說的修行都很容易,但是人間實際修行是受盡艱難。我們要與眾生同體大悲,投入眾生苦難中,就得到大悲的智慧了。所以,世間所有的法,是以眾生苦為道場,佛陀所說的苦、集、滅、道,都在這裡展現無遺。我們如何為人間付出,看起來清閒,其實只要好好地修行,也能成為他人的典範。

我們所要對治的就是懈怠,人人若有懈怠,就不敢進到苦難地方去;精進的人一無所懼,還是要往前行。善業要做到滿,若未做滿,我們絕不放棄。我們心無染著,念念沒有間斷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