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權實一體 華果同時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3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94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法華唯談一乘實相之理。
妙法如水,以蓮華為喻者,
如是妙法則權實一體,
蓮華經乃是華果同時,
是故名大乘妙法蓮華,
本跡開二門,談權說實。

「法華唯談一乘實相之理」,《法華經》所談的是一乘實相之理。「妙法如水,以蓮花為喻者」,用蓮花來譬喻,就是實相之理。人間世事無常,「實相」又是什麼?看不到、摸不著,但要用心去體會。

《法華經》所說的完全是真實妙法,真實妙法只能用感覺。有感覺了,我們才有方向;有一個方向,我們就能看見天下萬事,萬理分明清楚了。

就像我們要看很遠的景物,太遠又太模糊看不清楚,就將望遠鏡放在眼前,將很遠的境界縮到鏡頭裡,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。同樣,「一乘實相之理」,就像現前的感想,未來的遠景是什麼呢?我們現在也是為未來很遠的目標在規畫。將我們本身的思想、看法,要放在遙遠的未來,再將它調近來到眼前,讓我們可以很清楚地規畫未來的理想,既可能瞻前又能顧後。

「妙法如水」,譬如「法譬如水」,水能洗滌一切垢穢。我們的煩惱無明重重疊疊,唯有法水能一層層為我們洗淨;去除一分無明,就增加一分對法的了解。

水,能洗滌我們的無明,就像蓮花需要水,水與蓮花是離不開的;只是蓮花的根部立基在水底下的淤泥,故說蓮花出淤泥而不染。蓮花在沙漠是種不活的,必須有淤泥和水,供應蓮花養分才能生存。

我們修行也要在人群中,但是各人都有很複雜的觀念,那種偏差的習氣,使得煩惱業的濁氣就很重了,偏差的行為也會造作很多業力。菩薩入人群,就是要化度人間偏差的觀念;就像蓮花能夠美化池塘,而蓮池又能滋養這些蓮花。

所以,菩薩一定要在人群中磨練過來;倘若在人群中遇到什麼波折,我們要有感恩心。感恩有這樣的波折,讓我在各種不同的見解中可以廣納雅言,找出一條正確沒有偏差的方向,又能夠影響人人、化度人人,這就是菩薩在人群中度化。故說蓮花因汙泥而綻放,汙泥也美化了蓮池,同樣道理。

「如是妙法則權實一體」,是方便教法呢?還是一乘法的教育呢?這是真實法,同樣也要經過方便。佛陀若沒有經過四十多年的隨機逗教,又怎能在法法華會上根機成熟講說一乘法呢?所以,權與實本來是一體。

「蓮華經乃是華果同時」,蓮花一開,蓮蓬就結子了,子就是果;花開就果成,這是蓮花的特質。「華果同時」,「是故名大乘妙法蓮華」,因之命名為《妙法蓮華經》,就是大乘的妙法,「妙法蓮華」要再加一個大乘法。大能包容一切小,一切的小乘教法就由大法將它包攬起來,容納一切小乘;小乘是予大乘利用。

面對眾生,大乘法就要用很淺顯的法來說,讓人人聽懂又能了解,所以講大乘法並沒有離開小乘方便法。小乘方便法歸納於大乘法,大乘是利用小乘來薰習、度化根機小的人。大、小平行叫做「權實一體」。

《法華經》「本跡開二門」,「本」就是「實」,「跡」就是「方便」。真實法與方便法這兩道門同時開了,就像我們每個人需要用兩隻眼睛視物,一隻鼻子就有兩個鼻孔可以呼吸,同樣道理。所以,「本跡開二門,法喻談真祕」,說法也得用譬喻。所謂「談真秘」就是「談權說實」,真實法就是「實」,方便法就是「權」。

《法華經》就是談實相,談真實的道理。但是人生一定要用方便法來接引,平常就要趕快做好事,碰到事情心能安定下來,懂得如何去善解、包容。這就是都《法華經》所教導我們的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