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2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92集
繪圖/黃逸樵
如來藏界,涉入無礙,
世界互融,圓明常住。
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,
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。
「如來藏界,涉入無礙」,常常這樣說,「如來藏」就是人人的真如本性藏在內心深處,但被很多煩惱無明給覆蓋了。在這個無明界中,「涉入無礙」,儘管人間世事紛至沓來,真如本性還是與我們同行、同住、同在。
「世界互融,圓明常住」,有生命處無不都是他的世界;人有人的世界,天有天的世界,一切有情動物也都有牠各自的世界,所以「世界互融」。尤其我們人類,那種心與行,有的人如處天堂,有的卻如在地獄一樣。總之,萬般的人就有萬般不同的世界,不論他生活的心、行如何,都在這個世界中,他都在我們眾生界所造作的一切一切。而我們凡夫就是凡夫,只局限在人間事物,無法了解其他有情界,也無法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。
前面說「五通」,「五通」,必定要修行;我們若有修行,心靜、心明,看法和見解就會比較精通。
「世界互融」,世界之大,各種生態都不相同。徹底說起來,是「圓明常住」,任何有情,蠢動含靈皆有佛性。我們凡夫的智慧,智是「分別智」,慧是「平等慧」,用智慧來看一切,分別得清楚,卻也是有情平等,所以「圓明常住」。
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」,「三昧」也是靜的意思,叫做「靜思惟」。靜思、靜慮,所想的事情都明明朗朗,非常的細膩;對的事情懂得做,不對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做。最近說到梵天、天人等等,各有上上善,或者平常善等等,全都是觀念、思想與行為所得的。接著就是「三昧」,這種內修、外行,用功的人內心樣樣清楚,外面不會做錯,這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」,就因為真如本性人人具有。
習氣是後天培養熏習來的,不是「生性」,生性就是天生自然。常常說「薰法、薰法」,我們若聽法入心,法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法,自然我們的心與法平行,每天都在如理生活中待人接物。
所以,法要不斷薰習,絕不是熏習凡夫那種無明去緣行,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入中,我們的耳根、眼根、鼻根、舌根等等,所接觸到的環境去分別,容易隨環境將我們迷惑了。
無論如何,「如來藏」還在,我們要「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」。修行人必得明明瞭瞭,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」;法一定要聽入心,才能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」。三昧,就是身體力行累積來的功德,這種功德就藏在真如,我們生生世世不斷造作,分分明明都沒有迷失;佛陀生生世世修行,直到覺悟、成佛,都在「三昧功德,藏真如性」。
最近一直提起,鼻根聞一切悉皆知之;但是我們要知道「三昧功德」,修行的過程「藏真如性」。我們能夠「了知一切,正心行處」,這是修行的過程。人人本具真如,真如也是在人群中,沒有讓它丟失了,永遠永遠都存在。
「三昧」,心若清淨,一切皆清楚,用這種智慧來看世間事物,叫做見解、聞解、嗅解,聞也能夠解,所以聞解一切心。即便還在原地踏步,但是步步都要很踏實了解。
我們修行者不追求修天福,而是超越天欲;我們連天欲的享受都不要。修行者要很冷靜,「聞香悉能知」,能夠用智慧來分別。人若享受到一個階段,就以為我做很多了,永遠享受這樣的福。有時候就會鬆懈掉了,我們修行者總要不斷地精進,不要只想享受五欲,但是道理要不斷前進。
因為「如來藏」藏在我們的心地中,要不斷精進到圓明、到達三昧,這當中如如不動,才是我們清淨修行。不是到天人的境界就放心而鬆懈掉了;我們不求享樂,所要求的是身心自在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