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2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91集
繪圖/黃逸樵
本性靜寂清澄,
真如覺諦體現,
瞬間淨性星光,
靜慮思道覺海;
真如世界即是
如來藏無量界。
「本性靜寂清澄」,我們的真如本性原本就是靜寂清澄,是人人本具。「真如覺諦體現」,人人若能保持靜寂清澄,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與諦理會合的那個本體,永遠都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。
我們的生活本來就在清淨本覺中,只是將人事是非當成真實的人性,而複雜了。本來是很清淨,僅僅只是愛計較,心量很窄,無法將身外的人、事、物容納在我們的心,以致一念差,步步錯。
人人若能好事大家做,好話大家說,彼此之間用感恩、尊重,這個本性真如都是安然、清淨,心與理時時會合。倘若心量寬大,時時抱著感恩心,「煩惱即菩提」。菩提就是我們的覺性,煩惱不應該與覺性合在一起,覺性與煩惱卡在一起,就是迷在我們現在的凡夫。倘若能將迷、無明去除,顯示我們清淨、寂靜的本性,叫做「覺」,也叫做「菩提」。
我們的覺性一直都與真理會合,只是我們的「體」沒有顯現出來,因為諦理没有形象,看不到。真如若很明顯,自然那個覺的體就能顯現出來,道理是這樣,但是我們都在不覺中。
「瞬間淨性星光,靜慮思道覺海」,當佛陀萬事放下,境界清淨了,心、境完全清淨無礙。就在那一瞬間,清淨的本性與星光碰觸會合,平時在靜慮、思惟的道理,就在眼睛與星光接觸的剎那,如電光石火一般;瞬間的淨性,發出那道光,體悟到那個理。
經典要來教導我們,就會延伸得很開闊。就像我們所說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官,因著外面的境界在分別。凡夫的眼光看人,人人都有分別;凡夫的耳朵聽到,聲聲都是雜音;凡夫的鼻,聞來只有香、臭分別,都是有局限、有限量,分別只在日常生活中,這就是凡夫世界。倘若真如世界體現了,就是「靜慮思道覺海」體現,就接近「真如世界即是如來藏無量界」,就是已經進入真如世界,也就是如來藏開闊無量的世界。
總而言之,我們學佛,心量要開濶。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我們的心量大到能夠包容太虛,又有什麼煩惱無明會再來擾亂我們的心呢?其實,人人都有這個如來藏,只是我們的心沒有打開,也就無法「心包太虛」。
前面偈文:「曠野險隘處,師子象虎狼,野牛水牛等,聞香知所在。若有懷妊者,未辨其男女,無根及非人,聞香悉能知。」
這段偈文認真解釋起來,關係到佛陀是用什麼法來教育我們?四諦、十二緣法,眾生輪迴,五趣雜居,都在這當中。甚至如何投胎?投胎要出生等等,很多道理說不完。
經中復云︰「地中眾伏藏,金銀諸珍寶,銅器之所盛,聞香悉能知。種種諸瓔珞,無能識其價,聞香知貴賤,出處及所在。」
僅僅用聞的,就能聞出這麼多來了。地中所伏藏的是什麼?我們要能聞出來。佛陀說,人人都有覺性,有諦理在我們的如來藏之中,我們的良能無所不在,應該要發揮。要知道我們自己所懷、所有的,不論珍貴,或者下賤,它的源頭就在心中,「具有如來藏性」。這個如來藏,就是我們人人所藏著的,貴就是善,賤就是惡;善惡貴賤都含藏在眾生心中,這就是「如來藏」。
愛的力量可以凝聚成無價的寶,這個無價之寶就是開啟我們的智慧,六度萬行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得到極清淨的智慧,就是回歸如來藏,我們覺悟的真如本性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