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今蒙佛力 而生信根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3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89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初無信根,心愚性鈍,
如樹無根,缺正道法;
今蒙佛力,皈佛法僧,
而生信根,增慧根力,
恭敬如來,敬信法僧。

身體力行八正道法:
少欲覺、知足覺、寂靜覺、正念覺、正定覺、精進覺、正慧覺、無戲論覺。

「初無信根」,「無信根」就因為「心愚性鈍」。我們眾生就是很懵懂,缺乏信根,對「三寶」的意義一無所知,又怎能生出信根來呢?或者口頭知道,卻受外面的環境、人為所障礙,不肯接近宗教;即便接近也無法心生信服,內心對佛法生起重重的障礙、他人的障礙等等,使得正信無法入心。

人不能沒有信,人若沒有信仰,就失去方向,以致「心愚性鈍」,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。「如樹無根,缺正道法」,欠缺正道法,就像樹沒有根一樣;若將整棵樹斷根之後挖起來,再將它放倒在地上,這棵樹要長大也難,可見樹不能沒有根,就如人不能沒有正法。我們很慶幸對佛法有很正確的信仰,這就是我們的福。

我們既信,又精進,「今蒙佛力,皈佛法僧,而生信根,增慧根力」。我們有幸「皈佛法僧」,因為佛陀的威力,佛陀的智慧、行儀,我們都了解了。佛陀的德,不得不讓我們信服、敬佩,以是心悅誠服皈依佛法。

皈依佛法,佛陀所教化法的僧人,就是法體,我們信根增長,服膺信受佛法,「增慧根力」從此產生。佛陀的德行、佛所說法,法用在心中很通達,再經過僧團陪伴,信念又再增加,信念很強盛,自此虔心「恭敬如來」,甚至「敬信法僧」。

法是引導我們正確方向的指南針,也是一盞明燈,照亮我們的前途,可以走得更遠更安全;我們就不會偏差,走錯方向。

就此開始,「身體力行八正道法」,前面已經有人鋪路了,一條平坦的大菩提直道。「少欲覺、知足覺」,佛陀教育我們少欲、知足,人人要覺悟。人生苦難偏多,苦的根由來自於迷,迷而無明生,無明煩惱模糊了我們人生的方向,現在既已皈依佛法僧,且已身體力行走入八正道。

現在知道要少欲,世間一切物質都是幻化無常,這是第一覺。接下來就要知足,既已走在學佛的方向,貪欲的心不可再有;倘若還有貪欲生,這條路就走不成。

我們撥開欲念的困擾,自然知足;懂得少欲是覺悟,知足也是覺悟。「寂靜覺」,我們的心若能少欲、知足,自然寂靜;心若寂靜沒有污染,眼前一片光明,我們的心境就不會受煩惱無明所擾亂。所以「正念覺」,我們時時要提起正念,不受偏邪所誘引過去。

我們有「正定覺」,正定,學法一定要一心一志,做事情也同樣要一心一志,要正定。若沒有定下心力,很快就被欲念給拖走,可見「正定覺」很重要。「精進覺」,同時要精進,分秒不空過,把事情完成到最後一刻,這叫做「正慧覺」,就是智慧。

從「八正道」帶入我們生信根,這是最根本的方法。所以「三十七助道品」中的「七菩提分」、「八正道分」,都是我們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基礎。「無戲論覺」,我們說的話都是法,讀、誦、書寫,還要說法,同樣要請別人說法,這就是重視法。聽法、說法,還要傳法,我們要鼓勵人人將法一一傳下去。

這就是「八正道法」,現在信根具足了,佛、法、僧三寶我們都很尊重。法水已經洗滌我們內心,這煩惱、無明垢穢都去除了。這個覺心念就要展現出來,待人接物都要很清楚,不可亂了心,法要傳入我們的心。

「持經法師」就「得清淨鼻根」。所以,「依佛所教,正知見」,佛陀所教育我們的,這個鼻根非常靈敏,看得到或看不到的都嗅得出來。其實人人的性與佛很接近,無事不知、無處不在;我們聽經的人已經去除雜念,對於佛所教法,心很靈通了;不同環境自然就有不同的生物,也都了然清楚。

能夠去分別無情、有情的會合,環境和動物的生態,我們都清楚了。所以,智是分別智,我們的真如與真諦、道理會合起來,分別智就顯現了。

「觀一切有情,具有智慧」,不論是在深山,或者是在平地,這些有情都具有這些智慧,因為蠢動含靈皆有佛性。「無不具法身功德之香」,有情動物同樣具足了法身功德。「法身」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牠們也有牠們的功能,若有因緣,牠們的業受盡了,同樣輪轉回來人身;若有因緣接受佛法,牠們同樣也會修善,有機會成菩薩、作佛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|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