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85集
繪圖/黃逸樵
信解清淨,寂靜清澄,
離諸疑悔,身心喜悅,
發希有想,故名微妙;
不可思議,真空妙有。
假諸緣聚會,空中之妙有,
一切諸法相,為悟之極微,
妄識之微細,是生滅遷流。
大小有乾坤,心中若太虛,
播善種子,深藏八識田中。
「信解清淨,寂靜清澄」,信解就是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因為信,我們依教奉行,還要深心體會,去探討這個門;門開了,路是正確無誤,我們開始起行,向著道一路馳行,沒有錯謬,這叫做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。
信解要很徹底,法一直提醒我們,不要受煩惱無明所污染,要保持心地的清淨,這就是信解。一旦煩惱來了,即刻撥除,信清淨、解清淨,我們的心地自然一片清淨。因為心地清淨了,周圍的氣氛就會寂靜清澄。這是指內在的心地,即使在鬧中也清淨,這就是「寂靜清澄」,不受外面的境界所干擾。
「離諸疑悔,身心喜悅」,我們是非要很清楚。「對的」,要堅守;「不對的」,就要遠離它,沒有什麼可疑悔。疑,就是無法接受,或者模稜兩可,對自己失去信心,對外面也無法了解,這就是疑。
而悔呢,心有懷疑而生懊悔;對擺在前面的一條路沒有足夠的信心,如此我們就無法進步。起頭若正確,就不要讓煩惱無明來覆心,疑悔也不會入我們的心。所以「離諸疑悔」,我們身心清淨了;若能如此,每天都會「身心喜悅」,生活就會很歡喜。
「發希有想,故名微妙」,我們身心清淨了,用靜寂的心來聽法,用心去體悟;法很稀有,我們發長遠心,沒有自障,也沒有外來的障礙,一心堅定,叫做「發希有想」,這種清淨無染著的道心,就是希有心,「故名微妙」。
將深化為淺,在日常生活中,對於極微的世事,我們身心自在,能夠與甚深微妙法合為一體,空中妙有,妙有真空。這極微妙的事情,就是「不可思議」的微妙在我們生活中。
青海雪災賑災,我們就是藉一些因緣聚會,「假諸緣聚會,空中之妙有」。這時間、空間猶在,卻是距離很遠,時間也過去二十多年了。雖然時空過了,卻是那分感情、記憶還是妙有,這是很微妙!
「一切諸法相,為悟之極微」,時間是過去了,空間呢?還是有很多看不到的氣流、氣象,看不到的物體,就有很微妙的行蘊。地球自轉、公轉,這個大空間到底有多少極其微細的行蘊。
悟,就是看到、回憶到,了解法的同時,「原來是這樣。」這一切無不都是法。因為天地間氣象的極端變化而受苦難或春夏秋冬,皆是大乾坤的微妙法。調和就沒有災難,不調和就是有病,人在這個環境中,要生存就很苦。
就像我們的身體一樣,四大調和,身體自然健康;四大不調和,生病就會很辛苦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五根對五塵,五塵對五識,再加一個識進去,那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。在我們的生活中,總是這樣不斷地循環。
「妄識之微細,是生滅遷流」。我們的妄識,是極其微細,每天每天都在生滅、遷流過去;煩惱、無明,善念生、善念滅,一念來一念去,這就是我們人生。發一個心,煩惱又來,善念又消滅了,同樣道理。
「大小有乾坤」,有大乾坤、小乾坤。「心中若太虛」,我們的心若能看空一切,心包太虛,真的是很開闊;繼之,要「播善種子,深藏八識田中」,在太虛清淨的土地,我們應該要播善種子,要深藏在八識田中,這叫做心地。也就是回憶、記憶,都没有離開我們的生活。
鼻,為何可以聞嗅出周圍的氣息?倘若有情去接觸、去了解,就是「有情起心念,動善惡行」,這「蘊行果報」。我們有情起一個心、動一個念,到底是動善的念或惡的念?善,就是善行;惡,就是惡行,起心念就動善惡行。
無論起善念、起惡念,都在行動中;行動就是不斷不斷地累積,這「蘊行果報」是很微細;一直做一直累積,就變成行蘊的結實,名為果報。這是很奇妙。
了解這分極微的因緣果報及身分,有積善,就是香氣,「身分之香」,這叫做「有情香」。我們能夠聞出他在這個行蘊中,動的是善心念、或者惡心念?善心念累積起來,行蘊累積的果報就是香。
所以「說法者遠住,聞香知所在」,說法的人雖然與那個境界距離很遠,卻能夠相互了解如此悠遠,也能成就很多善行,我們也感覺到了。所以,「說法之人遠離世情,住於正念」,遠離世情,就等於無私;沒有世俗人所說的利益,菩薩依舊向前精進,不為什麼,只為眾生得安樂,如此而已。所以「名為遠住,而悉聞知眾生所在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|